• 繁體中文
  • English
  • 首頁
  • 高雄醫學大學
  • 秘書處簡介
    • 主任秘書
    • 秘書
    • 行政事務組
    • 法規事務組
    • 校友暨公共事務組
    • 事業發展組
  • 表單下載
    • 行政事務
    • 法規事務
    • 校友暨公共事務
    • 校務研究暨企劃
  • 法規資料庫
  • 校友傑出事蹟
    • 歷屆傑出校友
    • 歷屆榮譽校友
    • 歷屆校友榮獲高杏獎
    • 歷屆高醫人榮獲醫療奉獻獎
    • 歷屆高醫人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
  • 募捐服務

前端編輯

管理員身份可於登入後,進行網站的前端管理。

  • 首頁
  • 公告事項
  • 媒體焦點
  • 胰腎同時移植 高醫創南台灣第一例【系列報導】

胰腎同時移植 高醫創南台灣第一例【系列報導】

  • 臺灣時報_1040213
  • 自由時報_1040212
  • 中國時報_1040212
  • 聯合報_1040212
  • 東森新聞雲_1040212
  • 臺灣時報_1040213
  • 自由時報_1040212
  • 中國時報_1040212
  • 聯合報_1040212
  • 東森新聞雲_1040212

臺灣時報_1040213

從此不再打針洗腎糖尿病患接受胰臟、腎臟移植後迎接美好新人生

【臺灣時報/記者洪創夫/高雄報導】

  一名因為糖尿病進展造成腎衰竭、並且已有神經病變造成手腳麻及眼底病變使得視力模糊,她每天在家需靠腹膜透析五次、驗血糖五至六次、打胰島素四至五次,控制血糖,排出尿毒,最近在高醫團隊進行胰臟及腎臟移植手術,手術非常成功,目前已經可以像一般人一樣品嚐各種美食,出遊也不用再擔心需要腹膜透析,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人生再度變成彩色的,活得更精彩有意義。

  肝膽胰外科主治醫師郭功楷指出,這名三十四歲女性病患,約在小學四、五年級,就被告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需要靠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血糖曾經低至四十而昏迷,也曾經過高導致酮酸中毒,危及生命。這三年來因為糖尿病進展造成腎衰竭、並且已有神經病變造成手腳麻及眼底病變使得視力模糊,她每天在家需靠腹膜透析五次、驗血糖五至六次、打胰島素四至五次,控制血糖,排出尿毒,可以說被這兩種疾病綁得團團轉,根本沒有生活品質。

  在醫師的建議下,決定等待移植,經過漫長的等待,一位大愛捐贈者捐出了她的器官,黃小姐很幸運的符合胰臟及腎臟,在當天接受胰腎同時移植,經過十個小時馬拉松式的手術,成功完成手術移植。

  文獻上報告「第一型糖尿病合併腎衰竭」以胰腎同時移植的生存率最佳。術後十五年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的病患監測血糖之HbA1C仍可以正常。可延緩大血管之硬化速度並改善微小血管循環。約九成病患視力維持不變或改善。利用神經傳導檢測,在術後十二個月,可觀測到運動及感覺神經顯著改善。胰腎同時移植可以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改善微循環及器官功能。然而此手術對組織配對、手術技術苛求完美,而術後排斥不易偵測,與切片風險較高是仍待克服之困難。但對於適合之病患,胰腎同時移植是治療「第一型糖尿病合併腎衰竭」之最佳治療方式。

  在南台灣,胰臟移植仍屬少見且困難度較高的手術,高醫擁有組織完善的移植小組,肝膽胰外科、泌尿科以及整形外科手術技術已臻成熟並力求完美,再加上腎內、感染、影像、內分泌、病理等科以及護理部、藥劑部、營養部、社會服務室的全力支援,大家同心協力,隨時準備好替下一位移植之病患服務。

  依照健保署規範,胰臟移植的適應症包括:

  一、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並有糖尿病合併症產生,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病變。

  二、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常因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引發生命威脅者。

  三、第一型糖尿病或低胰島素分泌患者,因血糖控制不易產生求學、就業及日常生活困難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已使用胰島素注射治療,但胰島素注射量需少於1.5單位/公斤/天,且合併腎衰竭已經或需要接受腎臟移植者。

1040213糖患腎衰竭 換胰腎重生臺灣時報

1040213胰腎同時移植 改善微循環及器官功能臺灣時報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自由時報_1040212

胰腎同時移植高醫創南台灣第一例

【自由時報/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

  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同時移植胰臟、腎臟的案例不多,且主要在北榮及台大等北部醫院;高醫今天發表南台灣第一起成功案例,去年底手術後,黃小姐僅有稍微發燒的排斥現象,目前狀況穩定,此一案例讓南部病患可以就近治療。

  這次手術由肝膽胰外科主任醫師郭功楷主治,團隊成員包括肝膽胰外科教授李金德、泌尿科主任醫師黃俊農與醫師柯宏龍等等,去年12月31日歷經10個小時手術完成。

  黃小姐在約10歲時確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雖然家人管控她的飲食,但學生時代不知嚴重性,導致胰臟及腎臟功能衰敗,曾經昏迷、酮酸中毒,且因神經病變造成手腳麻,以及眼底病變而視力模糊。

  黃小姐每天必須腹膜透析、驗血糖、打胰島素各約5次,以控制血糖、排出尿毒,雖然影響工作及生活,但她樂觀以對,出國度假攜帶24公斤透析液,「從不覺得麻煩」。

  手術成功後,雖然仍須「終生監測」,但飲食正常,不必再隨身攜帶腹膜透析液、打胰島素,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黃小姐除感謝高醫團隊努力外,更對大愛捐贈者無限懷念,那是位車禍喪生的女性,她捐出胰、腎、心、肝及眼角膜等器官,遺愛人間,讓黃小姐只等兩年就獲得「重生」。

1040212 自由時報 1

高醫團隊為黃小姐(中)完成南台灣第一起胰臟同時移植的成功案例。(記者洪定宏攝)

1040212 自由時報 2

黃小姐每次出國,必須隨身帶透析液。(記者洪定宏攝)

1040212高醫同時移植胰腎 37歲女重生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刊登版面

中國時報_1040212

胰腎雙移植高醫創舉

【中國時報/呂素麗/高雄報導】

  高醫11日宣布完成中南部首例胰腎雙移植,病友是患先天糖尿病合併腎衰竭的37歲黃小姐,1個多月前接受胰腎雙移植,已健康出院;從念小學時發病洗腎20多年她,移植成功後,現在不必洗腎,原本不能吃的美食也可以品嘗,彷若重生。

  高醫肝膽胰外科教授李金德表示,高醫現仍有多位第一型糖尿病且合併腎衰竭患者在等待胰腎移植,若有合適的捐贈者,即可進行。

  黃小姐是先天糖尿病患合併腎衰竭,小學時發病,每天都需注射胰島素與需洗腎,無法外出工作,也因要控制血糖,很多美食都不能吃。

  去年底1名腦死婦人捐出多個器官,高醫為黃小姐進行10個小時的胰腎雙移植術,術後一度出現排斥現象,主治醫師郭功楷陪她在加護病房度過26天生死關卡,上月底她終於健康出院,昨天出席記者會,感謝高醫團隊。

1040212 中國時報

高醫成功完成南部首例胰腎雙移植,醫療團隊泌尿科醫師柯宏龍(左起)、泌尿科主任黃俊農、病友黃小姐、肝膽胰外科醫師郭功楷、肝膽胰外科教授李金德。(呂素麗攝)

1040212胰腎雙移植 高醫創舉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

聯合報_1040212

高醫移植腎、胰臟糖尿患者重生

【聯合報/徐如宜/高雄報導】

  37歲黃小姐小學時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需靠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曾低至40而昏迷,也曾過高導致酮酸中毒,危及生命。這三年每天要靠腹膜透析、驗血糖、打胰島素。直到去年底高醫為她移植胰臟、腎臟,經過10小時馬拉松手術和月餘的復健,終於恢復健康。

1040212聯合報

東森新聞雲_1040212

移植胰、腎重獲新生 她終於擺脫惱人糖尿病

【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

  一名37歲的黃小姐,在國小四、五年級時,就被告知罹患第一型糖尿病,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但過去不僅她曾因血糖過低而昏迷,也曾因經過高導致酮酸中毒,危及生命,且這三年來,更因糖尿病進展造成腎衰竭、神經病變,使得手腳麻、視力模糊等問題上身,每天在家都得要靠數次的腹膜透析、驗血糖、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排出尿毒。

  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下,她決定等待移植,終於在去年時,等到了符合她的胰臟及腎臟,並在當天接受胰腎同時移植,經過10個小時馬拉松式的手術,目前她已經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品嚐各種美食,出遊也不用再擔心需要腹膜透析,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胰腎同時移植 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胰外科郭功楷醫師表示,根據文獻報告指出,第一型糖尿病合併腎衰竭以胰腎同時移植的生存率最佳,且術後15年除了約有6~7成患者的監測血糖HbA1C正常,可延緩大血管之硬化速度,並改善微小血管循環外,也約9成患者的視力維持不變或改善。

  雖然胰腎同時移植,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微循環及器官功能,是治療的最佳方式,但由於此手術對組織配對、手術技術要求高,且術後排斥不易偵測,與切片風險較高,所以,就目前現況來說仍是有待克服的地方。

  • 會議函文
  • 內部控制
  • 電子公文專區
  • 分層負責明細表
  • 國內校級策略聯盟合約
  • 新進教師資訊
  • 大學社會責任
  • 意見交流

2014  © 高雄醫學大學 秘書處
建議使用 Chrome / Safari / Firefox 瀏覽

  • 校址: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 電話:07-312-1101 ext. 2101/2102/2103
  • 傳真:07-321-2062
  • 信箱:sec@kmu.edu.tw

 

後台管理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