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區C肝超高  全村這樣消滅它

【壹週刊/蔡怡真】

  還記得幾個月前,桃園維蓮診所爆發病人集體感染C肝嗎?這在醫療衛生已大幅進步的今天,實在是不可思議,這場疑因針劑管路致病的群聚感染,是極少數的偶發個案。

  但在民國5、60年代的台灣公衛仍屬落後的階段,醫療環境(共用針具)及個人衛生都不理想(共用牙刷)的狀況,部份鄉鎮確實存在著C肝村,C肝村有其歷史及時間軌道,對村民來說也是沈重,但隨著C肝的治療已幾乎達95%以上,醫療大量的投入,消滅這個惡名絕對可以。而高雄市梓官區就是這樣的例子,醫病之間的努力令人感動。

  初夏,來到高雄市梓官區衛生所,一棟像是平房似的建物裡,擠滿了看診的民眾,這種情形不輸醫學中心裡的名醫診間。「阿桃嬤,你以後來這追蹤就行了,注射(干擾素)在衛生所,若可以吃口服藥就要回市區(高醫)…..」

  話還未落地,一旁的3、4位護理人員就開始收案、填資料,吩咐阿桃嬤要怎麼治療;高雄醫學大學內科系教授戴嘉言則忙著查阿桃嬤的病毒型。阿桃嬤是今年4月份在活動中心篩檢出來的C肝個案。

  下一位進來的是位約50初頭的中年男性,也是經由篩檢出肝炎的患者,他躺在治療床上,戴嘉言拿著超音波探頭快速在他肚子掃了掃,「你有油頭包(脂肪肝)、水泡,不過,不會太粗(輕度纖維化)。」他在衛生所開立的專科治療門診已1.5了,整個早上看了5、60人,完全不輸醫學中心的「熱鬧」程度。

  它也是全台第二個在衛生所成立專科治療門診專門治療C肝,第一個是在台南市玉區衛生所。為何選在這兒,衛生所所長蔡進成說,「民國86年在梓官區3000人的大調查發現,C肝罹患率高達41%(一般盛行率3%),而B肝罹患率則12%,也與一般罹患率的25%相比是少很多的,原因在於C肝病毒太強,把B肝病毒壓下去了,因此,才會在梓官開設專科治療門診方便患者追蹤。」

  加上梓官區連地區醫院都沒有,離高雄市開車又要40多分鐘車程,當地長者騎機車進城太遠又危險。戴嘉言說,治療門診的開設難度很高,干擾素針劑要釋出處方簽得找合作的藥局配合,但口服藥太貴加上需配合健保署的執行計劃,還是得回高醫追蹤。

  也在衛生所追蹤看病的梓義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添貴,65歲的他早在30年前經由捐血發現是第二型C肝,由於不是嚴重的病毒型,當年並沒有治療,但這幾年藥物進步加上怕年紀愈長體力愈差,在去年3月開始治療。

  「我半年就治療好了,現在痊癒了,雖然打干擾素會有掉髮情形,但也是頭2、3個月而已,加上現在有口服藥,治療更方便了。」李添貴從事社區活動,就以自身經驗鼓吹左鄰右舍要出來篩檢,他不斷強調C肝能治癒,若是太晚發現或放棄自己都太可惜了。

  同樣是經由捐血發現C肝的是赤崁里里長蔡良鑑,在85年發現C肝後,當時接受干擾素治療1.5年,但效果不好,由於當年高醫團隊要進行干擾加雷巴威林的試驗,就成了第一批白老鼠,也就在當時把C肝治療好了。

  為了回饋鄉里,蔡良鑑從89年開始與高醫合作在社區大規模篩檢活動,他說,「早期比較辛苦,要用放送頭叫里民出來,第一次就來了1200人,這幾年不少醫院都加入篩檢行列。」

  由於C肝是血液及體液傳染,可能與共用針頭或衛生習慣有關,尤其早年全家共用一支牙刷非常常見,世居當地的蔡進城說,這就是某種習慣造成某種疾病的盛行。

  在梓官是靠海的鄉鎮比務農地區罹患率高早在6、70年前衛生環境差,包括診所、牙醫消毒也沒有很完整,加上我們小時候都不穿鞋,常踩到釘子,釘子上流有血液,下一個人再踩上,就有可能成了傳染源,當年村子裡有不少人因肝硬化、肝癌死亡,後來推測應該都是C肝造成。

  部份高屏地區也是C肝村,衛福部在永安、阿蓮、大寮、旗山、三地門都有追蹤門診,因為有些地區的肝癌發生率是其他地區的3倍之多。戴嘉言說,像台南馬沙溝地區5、60歲的居民可能有五成都是C肝患者,且8、9成都是第二型患者,南部雖較北部罹患率高,但第二型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早期以干擾素治療就有9成的成功率。

  看完診後,記者隨著戴嘉言回到高醫大附設醫院,小小辦公室掛滿高醫在C肝追蹤治療的成果,高醫在南台灣偏鄉進行C肝篩檢已長達30年,為偏鄉篩檢治療已數10年,無非就是希望民眾不要懼怕這個疾病,希望可以早點消滅它。(撰文:蔡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