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多囊腎研究 台首次以人類幹細胞研究腎臟病基因

【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台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的國家,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是最常造成腎衰竭的遺傳疾病,高醫大進行跨國際合作,台灣首次以多囊腎病患血液產製的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s)進行腎臟疾病基因研究,研究發現常造成多囊腎病患死亡的心血管併發症,與多囊腎突變基因有關,這項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貢獻。

高醫大今召開「多囊腎研究新發現」記者會,高醫大校長鐘育志、副校長余明隆、研究團隊成員高醫大教授陳鴻鈞及李佳蓉醫師、中研院教授謝清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imothy Kamp教授等人出席。

鐘育志表示,這項研究是台灣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基因研究,研究成果2月刊登於國際期刊EBioMedicine。多囊腎是腎臟病患第4大病因,其最常見死因是心血管併發症,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研究發現造成多囊腎病患的心血管併發症,與多囊腎的突變基因有關,此發現將使其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邁向新一步,並發展出腎臟病新興治療方式。

李佳蓉表示,台灣慢性腎臟病人超過200萬人,洗腎人數達8萬多人。多囊腎是最常見遺傳性腎臟疾病,有一半機會會傳給下一代,約占台灣洗腎病患2.3%,但國際研究約占4~10%。

李佳蓉說,要了解多囊腎患者心血管併發症與多囊腎突變基因關係,因沒辦法取患者心臟直接分析相關性,因此運用日本學者於2006年發現的iPS細胞研究,只要多囊腎病患一滴血,即可製成iPS幹細胞,再分化成多囊腎病患的心肌細胞。

李佳蓉說,經由iPS細胞分化成的心肌細胞,發現其心跳狀況與對藥物反應,與多囊腎病患心臟幾乎相同,而且也出現鈣離子循環不穩定及心律不整的傾向,這與多囊腎患者高心血管併發症與死亡率一致,因此推測多囊腎者心臟血管併發症與多囊腎突變基因有關。

謝清河說,多囊腎患者大多有心律不整問題,研究團隊花4年時間,利用病人血液作出心肌細胞,並提供平台作為後續病人疾病的分析及藥物的測試開發,對預防多囊腎病患心律不整,是很重要的突破。

余明隆強調,這樣的平台可跳脫動物實驗等不必要的實驗,只要病人的血液,在體外培養相關器官的細胞,來作為診斷治療,以了解病人個體的狀況,為精準醫學治療提供更好、更精確的資訊。

高醫大攜手中研院、美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 多囊腎基因研究榮登國際期刊

【鮮週報/記者高培德/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鴻鈞、李佳蓉攜手中央研究院教授謝清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提摩西‧坎培(Timot Kamp),費時四年多研究腎臟病與人類幹細胞基因關聯性,相關發現榮登國際期刊EBioMedicine318日發表研究成果,高醫大校長鐘育志、副校長余明隆等人見證,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泡泡腎)病友IPS細胞衍生心肌細胞具心律不整情況,可能誘發心血管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證明多囊性腎疾與基因突變有關,結果有助未來研究致病基因及研發新治療技術參考。根據統計,全台現有超過200萬名慢性腎臟病友,超過8萬人須長期洗腎,其中體顯性多囊腎病友約占2.3%,約5成機會可能經由基因遺傳,嚴重可能導致腎衰竭,研究團隊強調,研究結果可望應用建立腎疾資料庫、藥物篩選平台及發展新興醫療技術等領域,堪稱轉譯醫學研究重大發現。

「泡泡腎」併發心血管疾病 醫界證實為突變基因引發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即時報導】

台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200萬人,洗腎人數達8萬多人,發生率及盛行率全球第一,高雄醫學大學針對「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展開跨國人類幹細胞研究,發現該類患者好發心血管疾病,與基因突變有極大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刊登於今年2月國際期刊EBioMedicine

臺灣體顯性多囊腎(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俗稱泡泡腎),盛行率約140011000,是最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高醫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李佳蓉表示,泡泡腎約每百人到千人中就有一位罹病,是常見會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並有一半機會會傳給下一代,約佔台灣洗腎病患的2.3 %,建議未來應及早介入心血管疾病治療,降低致死率。

李佳蓉說,這是台灣第一個運用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由於心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最常見的死因,患者高達7成有高血壓、心肌肥厚等併發症,但目前仍無法有效治療,希望該研究結果未來能應用在新的治療方式及藥物篩選平台等,讓患者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

高醫大發表多囊腎研究新發現

【台灣新生報/記者何弘斌/高雄報導】

臺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也是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而心臟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死因,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共同合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這個研究發現獲得國際期刊EBio Medicine刊登,亦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這個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高雄醫學大學李佳蓉醫師在陳鴻鈞教授與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共同指導下,是臺灣第一個運用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的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的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

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故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相關,其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將能邁向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臺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二百萬人,洗腎人數達八萬多人,該研究運用先進的幹細胞科學,產製多囊腎病患的人類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s),再依iPS細胞自我新生及多潛能的特性,讓此細胞成為未來研究多囊腎疾病重要的種子。

 

高醫大跨國合作 多囊腎研究有新發現

【大紀元/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共同合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此項研究發現獲得國際期刊EBioMedicine刊登,是人類幹細胞研究另一重大成果,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台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0人中至少有1人罹患慢性腎臟病;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為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而心臟血管併發症是該患者最常見的死因,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高醫大醫師李佳蓉在教授陳鴻鈞與中央研究院教授謝清河指導下,進行台灣第一個運用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iPS cells)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歷經4年多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

李佳蓉表示,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有直接關聯,但後續須有更多研究以證實其相關性。目前民眾透過驗血,一旦發現有多囊腎,即可進行更精細的心臟檢查,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陳鴻鈞表示,目前台灣慢性腎臟病人數推估超過200萬人,洗腎達8萬多人。體顯性多囊腎盛行率約1:400~1:1000,是最常見導致腎衰竭的遺傳性腎臟疾病,並有一半機率會傳給下一代,約佔台灣洗腎病患的2.3 %。

陳鴻鈞說,這次研究運用先進幹細胞科學,產製多囊腎病患的iPS 細胞,再依iPS細胞自我新生及多潛能特性,讓此細胞成為未來研究多囊腎疾病重要的種子。未來,這項研究方法也將在建立疾病模式、藥物篩選平台、及發展新興治療等方面,具有轉譯醫學上的重大潛力。

 

高醫大腎病研究登上國際期刊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

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體顯性多囊腎」是台灣慢性腎臟病元兇之一,盛行率約每四百到一千人中會有一人罹病。高醫大昨天召開記者會,發表多囊腎跨國合作研究成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獲得國際期刊刊登,這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重大成果,對未來腎臟病治療或新藥帶來一道曙光。

研究團隊包括高雄醫學大學教授陳鴻鈞及腎臟內科醫師李佳蓉,中央研究院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等,李佳蓉醫師表示,臺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病因來自糖尿病、高血壓,腎絲球腎炎等,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是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心臟血管併發症則是多囊腎患者最常見的死因,而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李佳蓉醫師表示,該研究團隊是臺灣第一個運用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研究成果並獲得EBioMedicine國際期刊刊登。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的幹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的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

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幹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故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有相關,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將能邁向進一步的研究。此研究方法也將在建立疾病模式、藥物篩選平台、及發展新興治療等方面,對未來腎臟病治療將有重要的貢獻。

高醫多囊腎研究新發現 救腎新契機

【臺灣導報/記者陳志昌/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跨國際合作,昨舉行《多囊腎研究新發現》發表記者會,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共同合作,首次以人類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研究,此研究發現獲得國際期刊EBioMedicine刊登,亦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另一重大成果,且研究成果也將對腎臟病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研究團隊包含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Timothy Kamp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是人類幹細胞研究的起源地,Timothy Kamp教授是目前該校幹細胞及再生醫學中心的主任)、高雄醫學大學陳鴻鈞教授及李佳蓉醫師。 臺灣是腎衰竭發生率及盛行率最高的國家,體顯性多囊腎(俗稱泡泡腎)也是目前腎臟病患者第四大病因,而心臟血管併發症是多囊腎患者最重要也是最常見的死因,目前仍無有效的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李佳蓉醫師在陳鴻鈞教授與中央研究院謝清河教授共同指導下,是臺灣第一個運用誘導性多潛能幹細胞進行腎臟病疾病基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並獲得EBioMedicine國際期刊刊登。

研究發現,體顯性多囊腎病患的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其跳動型態及對藥物的反應,與原病患幾乎相同,進一步研究更顯示,體顯性多囊腎病患iPS細胞所衍生的心肌細胞具有心律不整的傾向,且與造成泡泡腎患者的高心臟血管併發症及死亡率一致,故依此結果推測,造成多囊腎患者的心臟血管併發症,和體顯性多囊腎的突變基因相關,其致病機轉及未來治療將能邁向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