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高醫演講 擔心新冠病毒每年都來.發展精準健康產業與其共存

【中央社/高雄報導】

「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未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中研院院士、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1110日獲邀至高醫演講,他表示COVID-19已經造成全球5000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遠遠超過SARS;而且新冠肺炎看起來不易消失可能會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的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會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以新冠疫情來說,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了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

楊泮池院士至高醫校院演講,不但分享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之契機,另外更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的師生們分享自己的個人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泮池院士曾獲選為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專長是胸腔重症醫學、肺癌基因體學、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是國際肺癌權威。他表示肺癌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都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的主因,但其實國內半數以上的肺癌患者並不吸菸,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但華人患者反而不抽菸的比例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

楊泮池院士更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和預防的重要性,針對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的負擔。楊泮池進一步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也以解決西方人的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大家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及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的醫療找出自己的特色及社會影響力。他也感慨台灣的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臺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

楊泮池院士以前臺大醫院院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為良醫,不為名醫」勉勵現場學生,更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熱誠及使命感,勇於挑戰權威。

楊泮池:武肺病毒恐每年都來 應改變觀念與病毒共存

【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中研院院士、前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受邀到高雄醫學大學演講,他表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感染及死亡人數已遠超過SARS,未來可能流感化,每年都會來,而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改變觀念與武漢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

楊泮池10日獲邀至高醫演講,他表示武漢肺炎已經造成全球5000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遠遠超過SARS;而且武漢肺炎不易消失可能會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的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會發生巨大改變。

楊泮池說,危機也是轉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武漢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

楊泮池也是國際肺癌權威,他說肺癌是國人癌症10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都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主因,但其實國內半數以上的肺癌患者並不吸菸,他的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著人種和地域上的獨特性。

楊泮池表示,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但華人患者反而不抽菸的比例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

楊泮池強調「上醫應醫未病之病」,早期診斷和預防很重要,對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的負擔。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也以解決西方人的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大家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及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醫療找出自己的特色及社會影響力。

高醫演講 楊泮池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

【聯合報/記者王昭月、王慧瑛高雄報導】

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受邀到高醫演講,他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他也感慨台灣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

楊泮池表示,新冠病毒造成全球5千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受創程度遠遠超過SARS,新冠肺炎不易消失,可能走向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的契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

楊也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師生分享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曾獲選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專長是胸腔重症醫學、肺癌基因體學、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是國際肺癌權威。

他表示,肺癌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主因,但國內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吸菸,他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人種、地域上獨特性,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華人患者不抽菸比率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

楊泮池也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預防的重要性,經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負擔。楊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以解決西方人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國內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醫療找出自己特色及社會影響力。

「為良醫,不為名醫」楊泮池以前台大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勉勵學生,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展現熱忱、使命感,也要勇於挑戰權威。

勉學生為良醫 楊泮池高醫開講

【台灣新生報/記者何弘斌高雄報導】

中研院院士、前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獲邀至高醫演講,他表示,COVID-19已經造成全球五千多萬人感染、至少一百二十六萬人死亡,而且新冠肺炎看起來不易消失可能會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的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會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了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才能迎接新時代!

楊泮池院士至高醫校院演講,不但分享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之契機,更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的師生們分享自己的個人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泮池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和預防的重要性,針對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的負擔。

楊泮池院士以前臺大醫院院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為良醫,不為名醫」勉勵學生,更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熱誠及使命感,勇於挑戰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