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公費醫師看診24年 他放不下金門病人

【中國時報/記者 陳瑄喻/臺北報導】

  部立金門醫院副院長李錫鑫是金門區公費醫師,1991年至今看診超過24年。憂心偏鄉醫師留不住、醫療資源缺,即使服務年限已滿,仍堅持留下。身為外科醫師,他曾在颱風天、道路中斷之際,衝到醫院搬超音波儀器,為一名危急的產婦看診,他說,醫療普及是公平正義的基礎,身為公費醫師,他對偏鄉有責任。

  李錫鑫今年50歲,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除短暫的專科醫師訓練,他一直待在金門看診,每周還有2天,得從金門本島坐船至小金門院區,在「離島的離島」烈嶼鄉,他是全鄉最資深的醫師,許多長輩看到他,病沒好之前,心就先安一半。

  李錫鑫說,他是金門人、金門區公費醫師,對家鄉、病患都有責任,部分醫師義務契約期滿就會離開偏鄉,但他從未想過放下病人,只是辛苦妻子得和他在離島待一輩子。

  部立桃園醫院骨科主任陳厚全,也是陽明醫學院的公費生,1996年畢業後,下鄉到非洲馬拉威服務,在我國國際醫療方面,貢獻極大。他語重心長說,過去醫師的使命、榮譽感是醫學生首要考量,但如今醫療結構未改善、醫病關係惡化,這個氛圍淡了。

  台北榮總輸血醫學科主任邱宗傑曾是國防醫學院公費生,1979年畢業後被分發到當時最冷門的血液科,並須指定服務11年。他表示,許多公費同學被分到沒興趣的科別,如復健科、病理科,等服務時間一到就落跑,轉換科系或改服務單位,而他因為對血液腫瘤疾病有興趣,才堅持下來。

  公費醫師制度,從1975年實施,綁訂服務年限逐漸遞減,至2009年停招前,偏鄉醫師只需服務2年、離島只要1年。衛福部統計,近年85%以上的公費醫師,服務年滿後,就轉職到大都會區。

    對於年輕公費醫師的來來去去,李錫鑫說,偏鄉交通、進修、升遷管道都相對不足,如果政策上沒提供誘因,人才確實很難留下。

  邱宗傑則說,早年經濟不好,顛沛流離的社會情境下,公費對學生來說是個保障,但依現今的社會經濟狀況,公費生只是綁死、限制醫師發展,不建議因為要補充人力而增列公費生。

1041023中國時報

金門醫院副院長李錫鑫已在當地服務24年,因對病患有責任,未曾想過離開。(李錫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