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的困境與機會

【蘋果日報/作者謝國榮】

作者:謝國榮(高苑科大行銷流通系助理教授、英國霍爾大學企管博士)

  最近,高醫發生董事會的問題,學生自主地發起「透明革命」運動,呼籲董事會改革並要求建立透明與監督機制,顯見高醫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看見大學的希望。去年,東海大學爆發董事會介入校內工程,校長不從,後被董事會解聘兩次,教育部兩次駁回,於是校長復職兩次,創下高等教育的先例,最後校長還是黯然請辭。六位東海校友,擔任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於是聯名寫信給教育部長,呼籲要改革董事會的組織及其透明度,董事會應受到適當之監督。前不久爆發南榮科大校長黃聰亮涉嫌販賣假學歷事件,這些問題是否為台灣私立大學冰山之一角呢?值得探究與省思。

  政府與立法院的預算及會議內容都要逐字公告(含影音檔),上市櫃公司的財報表與重大資訊揭露都必須依法定期公開,董事會必須面對股東會,說明公司的政策、目前的盈虧、對未來營運的發展。為何私立大學的董事會做不到呢? 高醫的董事會被指是「近親繁殖」,有沒有做到利益迴避呢?倘若私校的董事會圖個人私利時,有誰去監督董事會呢?董事會是終身制或任期制?董事會的組織章程、會議紀錄及學校的財報表,大學師生與社會有無知的權利? 面對私校董事會積習已久的弊病,教育部無法可管,還是監督無能呢?

   1638年,哈佛大學創辦人約翰哈佛,將其一半財產與圖書館捐贈給學校,建立了學校優良的傳統迄今。現今哈佛大學董事會有十三名,由校友大會選出,都是曾任知名大學校長、傑出教授與企業家擔任。另設「監督委員會」三十名組成,其原名為「榮譽與尊崇委員會」,也是由校友產生。兩會都是社會菁英組成,負有社會的清望與聲譽。台灣的私大,尚有未公布董事會的成員,更遑論董事會的組織章程、會議紀錄、董監事的酬勞、學校的財報,是否透明與公開。台灣的私大要重修大哈佛大學的「組織倫理」課程,董事會不僅要利益迴避,更要無私地奉獻教育,不圖私利。

  2012年,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曾表示:「大學過於功利,對社會將是個禍害。」 美國的私立大學通常都辦得比公立大學還要好,如長春藤八所名校、安城與威廉獨立學院等,都是世界馳名的學府。文藻外語大學董事會堅持,學校所賺的每一分錢,都必須要用在學生身上;輔英科大創辦人將學校資產全部捐給了政府,辦教育絕不為私利。這種為教育奉獻的精神與理念,在台灣確屬可貴與罕見,足以讓許多的私校汗顏。

  1918年北大校長蔡元培成立「進德會」,鼓勵師生加入,積極砥礪品德與改革校風,奠下北大清譽之基礎。大學面臨倒閉潮,不是因為少子化,往往是沒有用心辦好教育,私立大學首先董事會要扮演好大學治理的角色,私立大學的好名聲是建立在董事會崇高的理念與品德及長期正派經營的結果。

  三月我訪問北大與清大,北大目前每年派出到世界各大學的交換生約四千多人。清大已達每年約五千人以上,而新加坡國立大學每年都排名亞洲大學第一名,他們都在追求卓越化與全球化。對照台灣的私立大學,還困在董事會的短視與近利之症候群,大學仍然停滯不前。

  德國哲學家(Karl Jaspers)的「大學理念」一書,強調大學乃是師生聚合,以追求真理為目的之社會而已,大學是為對知識有熱情的人而設,充分展露大學的理想目的。所以大學應是為追求知識與真理的年輕人而存在,更應成為貧窮與弱勢的年輕族群追尋夢想之地。台灣私立大學的董事會,如果缺乏教育理念與人文素養,私立大學的問題將更趨向惡化。這些大學的學子們,無法接受較佳品質的教育,亦無法培養成為優秀之人才與服務人群,這難道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