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與銀光健康 周日論壇

【聯合報/本報訊】

  聯合報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天晟醫院舉辦的「精準醫療與銀光健康」論壇,後天廿四日登場,集結產官學專家及名醫,聚焦精準醫療趨勢與銀光長照產業發展前景,顛覆傳統的醫療與照護模式。

  本次論壇由高醫大校長劉景寬、高醫大附醫院長鍾飲文、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等人,帶來精準醫療在失智、肺癌、心臟血管疾病的最新發展及應用趨勢;同時邀請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和醫事司長石崇良,探討精準醫療對新藥、醫病關係和相關法規的衝擊。

  論壇也邀請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談老化的精準醫療與照護;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針對精準醫療帶來個人化的「醫養一條龍」發展,暢談精準醫療帶來銀光健康與高齡產業的商機;另有專家分享精準運動醫學與生活型態對活躍老化的影響。

高醫大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 開創新時代

【聯合報/記者劉嘉韻張益華╱即時報導】9/24

  精準醫療時代來臨!未來透過精準醫療模式,不但可對症下藥、找出最好的治療模式,更能透過大數據算出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疾病、提前預防,讓未來長者更健康。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今天登場,由高雄醫學大學、高醫大附醫、高醫大校友總會、天晟醫院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由高醫大牙醫學系總校友會總會長蔡爾輝、新光副院長洪子仁共同主持。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醫學中心經常辦醫學研究會,但像高醫大把醫學論壇拉到台北、對數百聽眾開講,非常少見。

  陳時中說,精準醫療和老年醫學是未來兩大顯學,他自我期許讓自己永遠停留在六十四歲,持續為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們服務。

  幹細胞延伸精準醫療範圍,高醫大產學長何美泠指出,幹細胞好比在體外訂製與自體相似的環境,可以精準預測接受不同藥物或療程的效果,增加成功率,減少併發症與罹病風險。近年來自體幹細胞移植愈趨成熟,特別是體脂肪幹細胞自體移植,由於脂肪幹細胞含量高,較不會隨年齡老化,可用於修復肌肉、骨骼、軟骨等,有助再生醫學發展,提供病患更安全的選擇。

  精準醫療應用在心臟血管疾病,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表示,透過大數據分析,以台灣健保資料庫為樣本,追蹤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症、心率不整、先天性心臟病等死亡率,配合基因檢測,研究病因,不但可以預防,也能增加治療機會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指出,近年興起「精準健康」模式,透過資訊科技、大數據統計,運算每個人可能發生的疾病,事前預防,並可找到銀髮族健康老化的模式。

  監察院長張博雅表示,二○六○年將有四成二人口屬於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也就是現在廿歲的年輕人,屆時都將邁入老年,人口結構改變,未來無法仰賴年輕人養老人,現在就應未雨綢繆;透過精準醫療與科技,預防疾病,並精準治療。

  國家衛生研究院代理院長余幸司指出,迎接精準醫療時代,藉由分子醫學、再生醫學到跨領域醫療技術,提供人類疾病預防、管理及治療的全新醫療模式。高醫大附醫副院長王照元表示,過去憑醫師個人「經驗值」擬定治療方針,現在採「個人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適合不同患者的藥物,提高疾病治癒率、降低副作用、減少醫療資源浪費。

  高醫大醫學研究所所長鄭添祿表示,標靶抗體藥物是目前精準醫療主流,今年市場金額達八百億元美金,單株抗體藥物更被譽為神奇子彈,利用抗體與抗原間高度專一性,是人體天然子彈。去年前十大暢銷藥物中,單株抗體藥物超過半數,包括風濕性關節炎、大腸直腸癌、乳癌等用藥都名列其中。

  鄭添祿說,免疫療法是目前最火紅的精準醫療方式之一,以喚醒免疫T細胞獵殺癌細胞的能力,又稱為金牌殺手,今年八月卅日美國食藥局核准通過新型療法「CAR-T療法」,宣告開啟新時代。

  精準醫療也可應用在婦女癌症,一成五到二成的癌症與遺傳或基因變異有關,高醫大附醫副院長鄭丞傑表示,美國影星安潔莉娜裘莉透過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突變基因,罹患乳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高達87%與50%,因此選擇預防性切除乳腺、卵巢及輸卵管。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基因檢測,有家族癌症史或體檢發現有遺傳性癌症等徵兆才需考慮。

1060924聯合報 01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高醫大醫學研究所長鄭添祿(前排左起)、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衛福部長陳時中、監察院長張博雅、高醫大校長劉景寬、國衛院代理院長余幸司、高醫附醫院長鍾飲文、食藥署長吳秀梅、高醫校友總會理事長陳建宏、台北榮總副院長李發耀、高醫大副校長王秀紅。高醫運動醫學系主任郭藍遠(後排左起)、高醫附醫副院長王照元、北榮副院長陳適安、高醫副院長鄭丞傑、克魯斯健康科技創辦人賴博雄、高醫大牙醫學系總校友會總會長蔡爾輝、新光副院長洪子仁。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2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行,台北榮總副院長陳適安談「精準醫學在心臟血管疾病的最新發展及應用」。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3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行,高雄醫學大學產學長何美泠談「脂肪幹細胞應用於再生醫學之潛力」。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4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左三)擔任主持人,與高醫大醫學研究所長鄭添祿(左起)、衛福部食藥署長吳秀梅、高醫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鄭丞傑、院副院長王照元舉行座談,回應聽眾提問。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5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在張榮發基金會舉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王照元以「每個人都要知道的癌症精準醫療」為題發表演講。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6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研究所所長鄭添祿談「從抗體研究認識精準癌症藥物的使用」。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7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鄭丞傑以「婦女癌症精準醫療新趨勢」為題發表演講。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8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國家衛生研究院代理院長余幸司談「迎接精準醫療時代的全新思維與挑戰」。記者鄭清元/攝影

1060924聯合報 09

高雄醫學大學第二屆台北論壇「精準醫療銀光健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開幕致詞。記者鄭清元/攝影

高醫大台北論壇╱調整法規 迎接精準醫療時代

【聯合報/記者劉嘉韻張益華╱即時報導】9/24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5年宣布「精準醫療」計畫,各國政府、研究單位都積極朝此方向發展。台灣不落人後,除建立基因資料庫,也研擬調整法規跟上醫療科技腳步,讓研究、實驗室、藥品、儀器等,都能夠彈性提供個人化用途,期盼在不久未來,個人化醫療模式能精準為民眾健康把關。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昨天指出,人口老化、多重慢性疾病患者增加,醫療需求逐日提升,導入新型智慧醫療,才能擴大健康照護效能,讓照護品質更好。學界預期二、三年後,智慧機器人、大數據與物聯網所打造的個人化精準醫療,將大幅改變照護模式,現在醫療以醫院為基地診斷、治療疾病,日後將出現居家遠距、個人化精準醫療對策,追求的不僅僅是把病治好,而是追求健康。

  石崇良說,因應個人化醫療發展,將有更多分子檢驗室成立,衛福部已研擬調整法規,例如過去儀器在上市之後進行查驗登記才能使用;針對再生醫療、細胞治療,過去只有藥品跟產品管理,法規也須針對不具商業性質的個人化醫療法,規範其執行的人員、資格、場所、條件等規範。

  產品方面,衛福部食藥署日前公告細胞及基因治療產品管理法草案,鬆綁新藥上市規定,細胞、基因治療產品將設暫時核准制,可有條件先讓患者治療。食藥署長吳秀梅說,個人化的精準醫療雖可能提高藥物研發成本,但是能事前預防、罹患疾病後對症下藥,提高治療成功率,相形之下能夠大幅節省醫療成本。

  除了預防、診療,照顧層面也是精準醫療一環,例如透過穿戴式裝置監控健康。曾與政府合作執行遠距照護服務計畫的克魯斯健康科技,是全台第一家遠距照顧服務業者。該公司董事長賴博雄表示,目前採取每天24小時、每周7天的遠距服務,由護理師輪班服務追蹤並蒐集生理數據,並進行分析與建議,若出現異常就能夠協助就醫。

  精準醫療也需以人為考量,國家衛生研究院主任秘書江宏哲表示,戰後嬰兒潮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高,但慢性疾病機率增加、失能時間拉長,自覺健康情形較差,因此延伸而出的食衣住行以及醫療保健產業,都應該與這個族群為中心,兼顧他們的自主性。

高醫大台北論壇╱張育美:醫養合一創造金色年代

【聯合報/記者張益華╱即時報導】9/24

  老人醫療與長期照顧議題在全球發燒,天晟醫院董事長張育美指出,全世界都在追求「醫養合一」, 以「人」為中心,提供營養、復健、環境及居家照顧等客製化服務,創造照顧價值。

  張育美以台語俚語「滿天金條,要拿沒半條」比喻現行長照政策,尤其經營醫院多年,她觀察原本以治療為主的醫院為中心,向左延伸,前段出現以「預防」為主的健檢事業,向右延伸,後段應該出現以「長照」為主的安養機構。

  眼見國內老化趨勢加快,加上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讓張育美很早就積極搶進長照市場,結合南桃園地區最大的醫療資源,成立「金色年代長照中心」,旗下兩家教學醫院銜接出院準備,以及照管中心分配的個案,提供居家照顧和日照中心的服務,成為國內醫養結合的成功典範。

  張育美說,居家照顧是醫療階段的延伸,醫療人員到病患家訪視,利用iPad紀錄身體狀況,再傳回醫院的數據中心,定期追蹤病患健康,減少回診率,降低醫療資源浪費,這也是「精準醫療」的精神之一。

  「視病人如親人」,因為張育美的母親也罹患輕度失智症,起初她找來醫院社工、營養師至家中,替母親規畫課程,沒想到母親病況好轉,如今還能唸字。於是她開始思考規畫日照中心,仿照學校,長輩有書包、有課程,讓長輩更有動力來,也讓家屬有喘息機會。

  不同於現有養生村常地處偏遠,需靠交通車接駁,天晟醫療集團規畫的日照中心,地點選在當地市區的廟宇附近,讓長者精神有所寄託,子女下班後能就近來看父母,方便在地養老。

  張育美也引進創新服務,招募學生入住日照中心,以打工換宿方式陪伴長者;還找來狗醫生療癒長者,曾有位長者原本很討厭狗,但看見狗可愛的模樣,漸漸被融化,現在都要求讓狗坐在腿上。另外她還經營專屬的銀髮吧,由長者當店員、煮咖啡,增進長者與他人互動,延緩失能、失智。

  將長照事業取名「金色年代」,張育美認為,65歲以上長者,可以分享經驗,享受人生的黃金時期。秉持「己所欲、服務他人」的理念,她說,「我希望媽媽活得健康快樂,也希望更多人能如此。」

  除了打造國內醫養合一產業,張育美近來進軍大陸,投資杭州「富春山居高爾夫酒店大健康園區」,成為國內醫界討論的焦點。她規劃適合長者居住的醫養結合產業,提供健檢、醫美、康復、產後護理等高端服務,吸引不少重量級企業名流加入,創造長照新前景。

高醫大台北論壇╱醫療科技 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

【聯合報/記者劉嘉韻張益華報導】9/25

  醫療科技可協助預防及治療疾病,未來更可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適合個人的運動模式,低強度運動也能運用於高齡照護、延緩失能。

  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主任郭藍遠表示,研究顯示,運動量較大者的健康狀況比不運動者好,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較低、平均健康餘命延長,因此,「要長命也要好命」,秘訣就是保持運動習慣。

  精準醫療科技未來也可能發展檢測基因,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郭藍遠說,基因檢測法已用於各國培育運動選手,運動員的基因類型可概括分成爆發型、耐力型,或許有人有「懶惰基因」,但也能透過穿戴式科技,養成運動習慣。

  精準醫療應用在高齡照護,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目前長照2.0擴大服務項目與對象,向前延伸發展「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透過職能治療師介入,針對衰弱老人及輕、中度失能失智者提供肌力強化運動等服務。

  張自強說,將老化的身心衰退過程,依各別病程導入不同照顧模式, 例如失智症長輩透過懷舊童玩、球類活動等,接受刺激延緩惡化,對於空間感較差的長輩,改善居家環境輔以活動治療,降低症狀。

高醫大台北論壇╱走路變慢 恐伴隨認知功能下降

【聯合報/記者劉嘉韻張益華報導】9/25

  不少長者步伐逐漸緩慢,研究初步發現,因老化而活動力下降,步伐緩慢無力,若肌肉神經退化、小腦萎縮,可能伴隨認知功能下降而有失智、失能;研究也透過大數據釐清國人老化軌跡,盼精準醫療找出預防方案。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昨天表示,年紀漸長,活動力愈來愈慢而出現肌少症或身心功能症狀,這是許多人認知的老化過程;日本早有研究發現,走路慢的老人智力測驗分數較低,甚至與失智症相關。

  究竟是走路慢造成失智,還是認知功能降低而行動緩慢,一直引發學界好奇。台北榮總與陽明大學合作,八年前在宜蘭針對一千八百位五十歲以上民眾追蹤,發現因老化而活動力下降分為兩大類,包括步態緩慢、無力以及倦怠消瘦。

  研究發現,行動慢者因神經肌肉退化,可能認知功能下降,再經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小腦明顯萎縮;倦怠者則多因心情不好、發炎指數高,常伴隨心血管疾病。追蹤發現,行動慢、認知功能下降者,死亡率比較高。不過,行動慢者若經過壓力韌性訓練,可降低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