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童身上看見希望 小兒骨科醫田英俊獲兒童醫療貢獻獎

【聯合報/記者羅真/即時報導】

第八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下午舉行頒獎典禮,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是本屆焦點貢獻獎得主。他研發的「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大幅降低兒童肱骨骨折治療後的併發症;他參與建置的脊髓肌肉萎縮症跨領域治療團隊,至今成功完成56例手術,病例數高居世界醫療中心之冠,大幅改善病童生活品質,其中有孩子已順利取得博士學位、高考資格且獲頒總統教育獎。

田英俊回顧過去34年執業歷程,說道「小兒骨科雖然不是最熱門的骨科次專科,可是一路走來,這些為生命堅持、奮鬥不懈的孩子,都成為我們很好的學習對象」。

現年62歲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曾在偏鄉梨山擔任軍醫,某日在風雨交加下接生一個胎位不正的孩子,似乎從此有了投入兒童醫療的初心。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升上主治醫師之際,恰逢科室主任想開始發展小兒骨科,因此讓他去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等地學習。

田英俊說,就骨科醫療而言,小孩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孩子與孩子的骨頭不斷成長,因此治療起來得有不一樣的思維,必須花更多時間去學習。

舉例來說,肘內翻或肘外翻是兒童肘部骨折常見的併發症,不僅使活動受限、影響外觀,還會神經因骨骼變形導致的壓迫與牽扯造成慢性神經病變,因此需要肘部矯正切骨手術加以治療。

不過,早年針對手肘外翻變形,一般會透過手術從外側切掉一塊楔形骨頭,雖可達到矯正目的,卻因為缺一塊骨頭而無法固定,更令人擔憂的是手術進入的位置易造成內側神經的傷害,「每次做完手術都膽戰心驚」;另外,早年的手術方法,會讓傷口出現在很明顯的地方,孩子寫字時傷口朝上、立正時傷口朝前,旁人都看得到。

1998年左右,田英俊為此研發的「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有效改善上述缺點。這項手術方法2000年起陸續受國際骨科期刊好評,獲國家品質獎標章,也獲骨科教科書引用,如今已是臨床上治療肱骨骨折的常見方法。

田英俊參與建置的脊髓肌肉萎縮症跨領域治療團隊,也是今日獲頒兒童醫療貢獻獎的重要事蹟之一。他說,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第二型的孩子,孩子脊髓運動細胞會自動死亡,導致肌肉沒有力量、終其一生得坐在輪椅上。孩子坐久容易發生脊柱側彎,並伴隨肺部擠壓、肺活量降低、經常一感冒就因肺炎住院。這群病童相當瘦弱,對他們來說,改善脊椎側彎與呼吸窘迫症狀的手術造成的傷口很大很長、導致出血量多,因此出現併發症的風險相當高。

有鑑於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組織一個提供連續性照護的醫療團隊,讓這群孩子先接受小兒骨科醫師評估手術效果、小兒麻醉科醫師評估手術風險與出血量。手術後由小兒心肺科照料,出加護病房後由小兒神經與小兒復健科照顧,再會診小兒營養、小兒心理團隊。至今成功完成56例手術,病例數高居世界醫療中心之冠,更重要的是,「沒有一個孩子在術後出現併發症」。

董庭吉是接受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的肌肉萎縮症患者之一。田英俊說,董庭吉與哥哥都是肌肉萎縮症患者,家裡無法送他去上學,直到國中後,董爸爸向高雄市教育局申請在家教育,家裡終於來了高師大的實習老師教他上課。董庭吉兩年內就修完國中課程,高中考試一舉成狀元,在媒體大幅報導後,社會局派人接送他到高中上學,那是他第一次參與學校生活。

高中成績優異的董庭吉後來被保送中山大學電機系,一路唸到博士、考過高考,如今在高雄市政府衛生局上班。這樣的表現對健康的孩子來說都相當不容易,可以想見他的努力。

「小兒骨科雖然不是最熱門的骨科次專科,可是一路走來,看著病童一直成長、一直變化,像是庭吉,你看他的身體有這麼巨大的障礙,但生命韌性卻極其堅強。這些為生命堅持、奮鬥不懈的孩子,都成為我們很好的學習對象。」

兒童醫療獎焦點貢獻獎 小患者扮花童牽「田爺爺」領獎

【聯合報/記者陳婕翎╱即時報導】

伴隨著輕快的兒歌「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旋律,由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照顧近12年小病童柏涵特地從高雄北上,做他最喜歡的「田爺爺」的花童,即使柏涵因多関節僵硬症走路有點一跛一跛,也笑著牽田英俊緩緩走過紅毯,陪著田英俊領取第八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焦點貢獻獎。

今年62歲的田英俊是小病童口中的「田爺爺」,他回憶成為小兒骨科醫師的過程,覺得像冥冥中有股力量推著他走向今天。笑稱父母原將他取名為「英鎮」,不料報戶口時,戶政機關人員誤聽,註記成「英俊」,從原本要碰金屬機械工程師命,一下就變成接觸人的醫師命。

台灣小兒骨科起步晚,他讀醫學院及住院醫師時期,只有台大醫院設有小兒骨科,「小兒骨科」從未出現在人生規劃,不料成為總醫師那年,高醫希望創立小兒骨科專科,當時的院長大手一指,就要田英俊成為開拓者,「從零開始有個好處,藍圖不會被侷限,都可以照我的理想走」從此與小兒骨科結下28年的不解之緣。

兒童骨科與成人骨科最大的差別在於常出現症狀少見的個案,治療方法及技術發展進步緩慢,但田英俊總捨不得天使們因誤診或延遲治療折翼哭泣。看到小女孩因手骨折未受妥善治療再也伸不直,開學被同學嘲笑,哭著說再也不要上學,他心疼卻擔心原有手術併發症,為此研發「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陸續受國際骨科期刊好評,如今已是臨床治療肱骨骨折常見方法。

心繫著每一位羽翼尚未飽滿的初生天使、折翅的傷心天使,希望他們長大成人後都能揮舞雙翼,翱翔天際。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也是田英俊最放不下的,尤其以往徒手檢查的誤判率高,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嬰兒,因延誤而錯過提早治癒的機會,「只要嚴重到需要手術就無法痊癒只能緩解」因此促使他將超音波評估篩檢法引進國內,近年及早診斷人數增加。

但國內兒童髖關手術率至今卻仍高於其他歐美先進國5倍之多,已從醫34年的他即將退休,人生下一個目標什麼?他開心的說,想開著一台車,走遍台灣大街小巷,教導國內每一位小兒科醫師使用超音波篩檢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嬰兒,「只有與孩子最接近的兒科醫師也學會,才有機會讓孩子被誤診的機率降到零。」

發明術式、致力兒童骨科 田英俊獲兒童醫療貢獻獎

ETtoday新聞雲/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致力於兒童骨科,研發「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大幅降低兒童肱骨骨折治療後的併發症,獲得第八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焦點貢獻獎」肯定。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設立「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彰顯第一線兒童醫療工作者用心付出,本屆一共頒發給6名傑出個人醫護以及1組優秀團隊。獲得「焦點貢獻獎」的高雄醫學大學院長田英俊現年62歲,已經執業34年,他曾在偏鄉梨山擔任軍醫,某日在風雨交加下接生一個胎位不正的孩子,似乎從此有了投入兒童醫療的初心。

田英俊曾表示,民國80年代的醫學發展,只有呆子和傻子才會同時選擇骨科和兒童醫療領域,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升上主治醫師之際,恰逢科室主任想開始發展小兒骨科,因此讓他去加拿大、美國、奧地利等地學習。花比別人更多時間鑽研與進修,是因為孩子身體承受的苦難,經不起任何一次醫療實驗。

    田英俊今天受訪時謙虛表示,專門於「兒童骨科」的醫師全台可能不到20人,是保育類動物,也對兒童醫療有極大的貢獻,他只是代表出來領獎。

  事實上,田英俊在治療兒童肱骨骨折改善上有著極大的貢獻。過往所使用的楔型閉合手術會從外側切掉一塊楔形骨頭,雖可達到矯正目的,卻因為缺一塊骨頭而無法固定,術後復發的風險高,且手術進入位置容易傷到神經,疤痕也比較明顯。

  田英俊發明「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有效改善上述缺點,此手術方法除獲得國家品質獎(SNQ)標章肯定,亦廣受國際骨科期刊好評,也獲骨科經典教科書引用。

  田英俊院長曾針對逾30名肌肉萎縮症脊柱患者進行脊椎側彎的手術矯正手術,其中一名患者董庭吉在術後大幅改善脊椎側彎與呼吸窘迫的症狀,得已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與高考資格,更獲「總統教育獎」表揚。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吳春福表示,希望藉「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喚起社會對於兒科醫療的重視,鼓勵更多新血投入兒童醫療領域,自2005年以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已表揚了39位傑出的兒科醫師與護理師,以及5個優秀醫療團隊。

規劃幼兒專責醫師制 副總統:守護孩子至3

【中央社台北13日電】

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出席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頒獎典禮致詞表示,政府規劃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守護孩子至3歲為止。兒醫缺乏的偏鄉,也會由受過照護專業訓練的家庭醫師擔任。

第八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頒獎典禮下午於台北花園大酒店舉行,陳建仁、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監察委員田秋堇、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吳春福等人與會,陳副總統頒獎給每位得獎者並合影留念。

這次醫療團隊獎得獎者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少保行動團隊格外受到矚目,這是自2004年成立全國唯一的「兒童少年驗傷醫療整合中心」,首創臨床法醫,配備高科技多波域光源進行活人驗傷、偵測肉眼所不能見的陳舊性瘀傷與體液等跡證,讓醫療團隊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兒童疑似受虐的痕跡。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表示,該團隊整合跨醫療、警政與司法領域近40名專業人員提供一站式服務,加速調查與審理,已協助鑑定30個兒虐個案,其中,18個案已啟動司法調查,其中一位加害者由醫院通報到重傷害罪起訴時間僅3個月。

陳建仁致詞表示,為了健全兒童醫療體系,衛福部現正規劃兒童醫療網絡,同時搭配孕婦周產期照護網絡,不僅針對高妊娠風險的產婦提供完善的產前與生產協助,並可降低新生兒死亡風險。

他說,政府也規劃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自新生兒出生,就由一名兒科醫生擔任守護者,守護孩子到3歲為止。至於兒科醫師較缺乏的偏鄉地區,也會由受過兒童照護專業訓練的家庭醫師擔任。

陳建仁表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已經通過,事實上,兒少工作不僅包括醫療、社福,還包括治安等方面,感謝衛福部及立法院的努力,希望能把兒童照顧的更好。

此外,陳建仁進一步說,總統府國家人權諮詢委員會12日會議上,也談及兒虐的問題。讓我們齊心合一,透過各部會的努力,未來能提供兒童最佳的照顧。

陳建仁認為,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心肝寶貝,同時也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期待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之下,讓更多人共同來重視兒童健康的問題,並投入更多資源為兒童健康而努力。

得獎者分別是終身貢獻獎:台大兒童醫院副教授蔡文友;中流砥柱獎:台大兒童醫院專任主治醫師郭夢菲;兒科新銳獎:台大雲林分院主治醫師林杏佳;兒童護理獎:高雄榮總兒童病房護理長劉苑生、三總澎湖分院副護理長鄭雪芳;醫療團隊獎:高雄醫學大學(簡稱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少保行動團隊;焦點貢獻獎: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長田英俊。

總統教育獎推手 暖醫力推髖關節篩檢告別長短腳

【蘋果日報/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長田英俊行醫34載,曾發明骨折矯正術式,獲骨科經典教科書引用,也替患有罕病的總統教育獎得主董庭吉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手術,助其攻讀博士學位,還考上高考;田英俊說,接下來將持續推動幼兒髖關節篩檢並早期治療,避免日後發生長短腳。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今舉辦「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頒獎典禮,共表揚39名傑出兒科醫師與護理師,與5個優秀兒醫團隊,副總統陳建仁也親臨表揚。62歲的田英俊投入兒童骨科醫療多年,針對兒童骨折、骨科先天缺陷治療多有貢獻,並建置脊髓肌肉萎縮症跨領域治療團隊,本次獲「焦點貢獻獎」肯定。

田英俊說,手肘是兒童骨折常見部位,早期只會打石膏吊在脖子上等待復原,但骨頭很容易長歪,傳統治療手術從手腕外側動刀,不僅疤痕不美觀,也容易影響神經復原;他發明「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從手臂後側動刀,手術手法也創新,較不易造成蟹足腫,併發症也較少,不僅是兒童,成人也適用,獲國際期刊好評,還列入骨科經典教科書引用。

此外,田英俊也收治多名患有罕病「脊髓肌肉萎縮症」的患者,並組成跨領域治療團隊,擬定全方位治療方案,至今已完成56例手術,除有效提升病童肺活量,改善生活品質,也大幅減少因肺炎而住院的頻率,手術病例數傲視全球。

總統教育獎得主董庭吉今也坐著輪椅現身,祝賀田英俊獲獎。董庭吉說,因罹患罕病肌肉無力,還壓迫肺臟等器官,一度呼吸困難,而田英俊在他15歲時就建議為長遠發展、應進行脊椎側彎矯正手術,他也全心信任醫師,結果術後肺活量確實改善,讓他能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博士與高考資格,如今在公部門服務。

將屆退休之年的田英俊,也計畫未來「退而不休」,會持續推動幼兒髖關節篩檢,他表示,每年約有約300名新生兒有髖關節脫臼問題,但因缺乏早期篩檢,通常是等到開始學步出現走路不穩、長短腳等狀況才發現。

田英俊說,髖關節脫臼嬰幼兒在6個月大只要矯正即可,等到已開始學步後就必須手術治療,年齡愈大治療難度愈高,因此早期篩檢相當重要,目前僅有半數兒童能提早診斷,未來將持續致力推動,期望能比照先進國家,將髖關節篩檢列為新生兒常規篩檢項目之一。

這些醫護拯救無數人!讓病童人生變得不一樣

【健康2.0/記者郭庚儒高雄報導】

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舉辦頒獎典禮,共頒發獎項給6位傑出個人醫護,以及1組優秀醫療團隊,本屆終身貢獻獎得主為台大兒童醫院副教授蔡文友,38年來堅守兒科醫師的崗位,以細膩問診、貼心關懷的行醫風範,照顧無數病童。

蔡文友在1983年開始推動新生兒篩檢流程,及時偵測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的症狀,及早發現、用藥治療,讓台灣再也沒有因此病造成的智障兒。當年第一個參與臨床實驗的個案,如今已是直升大學、國外進修回來的高材生,因為遇到了蔡醫師「人生真的完全不一樣」。

焦點貢獻獎得獎人則頒給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田英俊,他所發明「圓穹形切骨矯正手術」,改善兒童肱骨骨折治療後常見的併發症,因手術方法創新,解決骨科最難處置的症狀,此手術方法除獲得國家品質獎SNQ標章肯定,廣受國際骨科期刊好評,也獲骨科經典教科書引用。

田英俊曾針對逾30名肌肉萎縮症脊柱患者,進行脊椎側彎的手術矯正手術,其中一名患者董庭吉,在術後大幅改善脊椎側彎與呼吸窘迫的症狀,得已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博士學位與高考資格,更獲「總統教育獎」表揚。

本屆其他獲獎人包括:「中流砥柱獎」台大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郭夢菲、「兒科新銳獎」台大雲林分院主治醫師林杏佳、「兒童護理獎」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病房護理長劉苑生、「兒童護理獎」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副護理長鄭雪芳、「醫療團隊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兒少保行動團隊。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董事長吳春福表示,設立「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宗旨,是為彰顯第一線兒童醫療工作者的用心付出,宣揚醫護令人動容的事蹟,藉此喚起社會對於兒科醫療的重視,鼓勵更多新血投入兒童醫療領域,自2005年以來,已表揚了39位傑出的兒科醫師與護理師,以及5個優秀醫療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