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報_1040811
防治登革熱/高雄大流行 第1型釀禍
【中央日報/記者陳恆光】
高醫大最新研究說,去年1.5萬例登革熱病例,是近20年來大流行,95%病例集中在高雄,連降雨及氣候暖化等多因素造成,且是登革熱第1型釀禍,與2013年印尼株同源。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教授陳宜民的研究團隊將最新登革熱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自然(Nature)期刊下的「新興微生物與感染雜誌(EmergingMicrobes&Infections)」。
去年全台共發生1萬5732名感染個案,包括1萬5492名本土及240名境外移入,95.6%個案都來自高雄,但2003-2013年間,平均每年約60-1183名個案,在2014年7-10月間病例數就有5533例。
根據中央社10日報導,陳宜民受訪時表示,2014年高雄發生近20年來最嚴重的登革熱染感案例,研究團隊分析4478名第1型登革熱病毒感染病例,再分析登革熱病毒的基因序列發現與2013年印尼的登革熱病毒株同源。
陳宜民推測感染來源是境外移入的登革熱感染。
陳宜民表示,高雄在當年發生氣爆並降下連日大雨,造成環境中出現許多可能滋生病媒蚊的積水容器或積水處,這期間高雄病媒蚊布氏指數上升2-3倍,而全球氣候暖化助長病媒蚊生長速度,形成大規模流行。
由於今年南部登革熱疫情以台南最多,型別屬於第二型,正逢颱風蘇迪勒來襲,帶來強降雨,許多地方積水。陳宜民提出警訊,注意環境清潔,以免造成登革熱大流行。
此外,陳宜民說,若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發生出血熱機率高,致死率也較高。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病毒會經由斑蚊叮咬傳播給人類。依不同血清型分為Ⅰ、Ⅱ、Ⅲ、Ⅳ四種,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研究團隊包括醫技系助理教授王聖帆、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吳登強、主任張科及高雄醫大附醫主任陳彥旭等人。
聯合報_1040811
大雨曾引爆登革熱台南賴市長別輕忽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強颱蘇迪勒過境造成多處積水,小心成為登革熱病媒蚊生長溫床。去年高雄市爆發廿年來最嚴重登革熱疫情,高雄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這是因高雄氣爆後連日大雨,住戶撤離原住家來不及清除積水容器,造成病媒蚊大量滋生,催化登革熱大規模流行。
今年登革熱疫情北移台南,上周病例已破百,突破歷年同期最高紀錄,多名市議員把矛頭指向市長賴清德,認為疫情嚴峻和市長及官員不進議會接受監督、未大力宣導防治有關,要市長負起責任。專家提醒,前幾天各地有雨,民眾應盡快清除積水容器、孳生源,以免重演去年高雄病例大增的狀況。
疾管署指出,二○○七年時國內曾經出現登革熱大爆發,當時累計二一七九病例,但去年打破紀錄,高雄市的本土病例就接近一萬五千例。
高醫大副校長陳宜民及研究團隊追蹤分析發現,去年氣爆後連日大雨,住戶因撤離,住家周邊積水容器沒人清理,造成病媒蚊大量滋生,加上暖化助長病媒蚊生長,催化登革熱流行。
相關研究結論發表於「新興微生物與感染雜誌」,論文第一作者、高雄醫學大學醫技系助理教授王聖帆表示,研究團隊分析了四千多名登革熱感染病例,發現患者多感染第一型登革熱病毒,且病毒的基因序列與二○一三年印尼登革熱病毒株同源,推測感染來源應為境外移入。
王聖帆表示,登革熱在國內流行,大部分是國人海外旅遊帶回病毒,因為症狀不明顯沒有及時發現,被病媒蚊叮咬而造成傳染。
風水輪流傳,今年疫情集中於台南市。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正成表示,去年高雄登革熱大流行,以第一型登革熱病毒為多,感染者已有抗體;另外,高雄鑑於去年經驗今年努力防疫,可能也是目前疫情控制得宜的原因。
聯合報刊登版面
風傳媒_1040811
颱風過去趕快清理積水容器別讓登革熱找上你!
【風傳媒/記者梁琬渝】
2014年,南台灣的高雄爆發登革熱大流行,而今年的登革熱疫情一樣是以南台灣為主,多集中於台南市。根據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陳宜民研究團隊的研究指出,登革熱病媒蚊「愛乾淨」,雨後積水是最適合病媒蚊生長的,夏天的午後雷陣雨或颱風侵襲後若無及時清除積水,恐導致疫情升溫。
登革熱的傳播是要透過「人」與「蚊子」,病媒蚊在叮咬人時會將病毒傳入人體內,人在感染病毒後經過3至8天潛伏期後會開始發病,但少數人的潛伏期可達14天。登革熱依不同血清型,可分為Ⅰ、Ⅱ、Ⅲ、Ⅳ等4種,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典型登革熱的症狀則是會有突發性的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
陳宜民表示,若是先後感染不同型別的病毒,有更高機率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或治療,出現重症的死亡率會高達20%以上。在發病後若病情加劇,發生劇烈疼痛、抽搐、昏迷、意識狀況及血壓改變等,要注意是否進展成登革熱重症。
陳宜民提醒,登革熱治療沒有特效藥與預防疫苗,疾管署建議感染登革熱的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師的囑咐,多休息、多喝水、適時服用退燒藥,通常在感染後2周左右可自行痊癒。
疾管署建議,家中應裝設紗窗、紗門,睡覺掛蚊帳,到市場與公園時,應著淡色長袖衣物,塗抹防蚊藥劑,每周清洗1次家中花瓶與盛水容器。
臺灣時報_1040810
醫界找出高雄登疫大爆發3成因
【臺灣時報/記者林文雄/台北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的陳宜民副校長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昨天發表在Nature期刊出版社下的「新興微生物與感染雜誌」指出,去年南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為高雄氣爆事件結合之後的連續降雨與全球氣候暖化之因素!並發現流行之登革病毒為第一型來源為境外移入感染。
高雄醫學大學傳染病與癌症研究中心陳宜民教授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昨天刊登在Nature期刊出版社下的-新興微生物與感染雜誌。
該文章的第一作為高雄醫學大學醫技系王聖帆助理教授和其他作者包括: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張科主任、吳登強副院長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陳彥旭主任共同合作進行回溯性研究,追蹤分析高雄地區於二○一四年爆發之近二十年來台灣最嚴重之登革熱染感案例。
該研究團隊分析了四四七八個登革熱感染病例,結果發現二○一四年的登革熱病例為第Ⅰ型登革熱病毒感染,且根據登革熱病毒的基因序列分析發現,該病毒的基因序列與二○一三年印尼的登革熱病毒株同源,推測感染來源為境外移入之登革熱感染!隨後因高雄發生氣爆事件且伴隨著數日大量降雨,造成環境中出現許多可能滋生病媒蚊的積水容器或積水處,該期間高雄地區病媒蚊布氏指數上升了二至三倍,再加上因全球氣候暖化助長了病媒蚊的生長速度,而逐漸造成登革熱感染的大規模流行。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會經由斑蚊叮咬傳播給人類;並且依據不同的血清型病毒,目前主要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陳宜民教授的研究團隊提醒,國人若要到登革熱的疫區,例如:菲律賓、印尼、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要注意避免被蚊蟲叮咬,若被叮咬後出現發燒、出疹等症狀在入境時可以主動通報。
目前時序正進入炎熱的夏天,也是登革熱病媒蚊大量滋生的時期,民眾平時應多加注意居住環境四周的整潔及積水容器,徹底的清潔積水處,避免造成登革熱病媒蚊的滋生,影響居家健康與衛生。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