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820_臺灣時報
大突破 高醫大發現體感熱度基因
【台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8/21)
你知道嗎?夏天氣溫飆升,人體如何透過偵測環境中的溫度來避開過熱的環境?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譚俊祥最新研究指出,Trpm二基因讓小鼠在遇到溫熱時,能感受到「溫熱」的信號,驅使小鼠尋求較涼爽的環境。當該基因被剔除時,小鼠便不能區分涼爽或溫熱環境的差異。這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Nature期刊,對後續熱感疼痛的疾病影響重大,受到國外媒體的關注與報導。
據了解,人類或動物感覺神經元中偵測溫熱的分子機制直至今天尚未完全被了解。但高醫大神經內科醫師譚俊祥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彼得·麥克諾頓教授發現TRPM二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所活化,他們更進一步比較正常小鼠與Trpm二基因剔除鼠,在三十八度C的溫熱平面與三十三度C的較為涼爽平面,行走時的行為差異,發現正常小鼠會喜好較為涼爽的環境(三十三度C),並避開溫熱環境(三十八度C),而Trpm二基因剔除鼠則無法區分具有兩種不同溫度環境。
譚俊祥醫師表示,他們利用先進的鈣離子顯像技術辨識出熱敏感的體感神經元群分佈,然後結合鈣離子、電生理以及RNA定序等技術,顯示神經元中是TRPM二離子通道產生熱敏感性,而Trpm二基因剔除鼠則失去了偵測環境中溫熱的能力。這解釋了人體如何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一個過於溫熱的環境。譚俊祥醫師表示,人體皮膚內的感覺神經透過Trpm二察覺環境太熱,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如脫掉一件衣服或是尋找較涼爽的環境。高醫院長鍾飲文指出,研究TRPM二基因對體溫調節影響對後續熱感疼痛的疾病研究,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的疼痛找到新的治療契機。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1050820_自由時報
解謎了!人體溫覺感受原來是它負責
【自由時報/記者洪定宏/高雄報導】(8/20)
人類雖然很早就知道溫度變化是由皮膚中的神經所感受並傳導,卻不知道負責的機制為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譚俊祥在英國教授彼得麥克諾頓指導下,解開此一謎團,原來是TRPM2(瞬時受體電位M2)離子通道所負責接收並傳導;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分,獲得國際期刊《Nature》刊載。
譚俊祥強調,此一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更多治療周邊神經疼痛的方法,並開發更精準有效的藥物,也有助探討腦部調控體溫機制的謎團。
譚俊祥畢業於高醫大醫學系,曾任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二○一四年取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跟隨彼得麥克諾頓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今年元月到高醫任職,共花五年時間解開謎團。
譚俊祥利用鈣離子顯像技術,辨識出熱敏感的體感神經元群分布,發現TRPM2離子通道對溫度升高具敏感性。
由於老鼠跟人類都有Trpm2基因與TRPM2離子通道,且體溫也都是約卅六度,因此譚俊祥拿老鼠當實驗。他將Trpm2基因剔除鼠與正常鼠放在卅三度、卅八度的平面,發現正常鼠很快選擇較涼爽的卅三度,但剔除鼠一直無所適從,證明沒有Trpm2基因,不能判斷溫差,所以無法選擇最適合生存的環境。
譚俊祥說明運作機制為TRPM2離子通道由Trpm2基因製造,離子通道好比是一種開關,得知溫度升高就會打開並送出訊號,再透過神經系統傳送到腦部。
譚俊祥(左)以正常鼠(下)及Trpm2基因剔除鼠(上)實驗確認,Trpm2基因負責人體溫覺感受。(記者洪定宏攝)
自由時報刊登版面
1050820_中國時報
人體感熱基因TRPM2 高醫找到了
【中國時報/記者呂素麗/高雄報導】(8/20)
天氣熱,大家知道往涼快的地方躲,人體為什麼能感受到熱呢?高醫神經內科醫師譚俊祥與指導教授、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彼得.麥克諾頓,在18日出刊世界頂尖期刊「Nature」發表研究報告,發現人體對溫熱感受是由TRPM2基因負責;這項發現將有助於研發出更多治療周邊神經疼痛方法,開發出更精準治療疼痛藥物。
37歲譚俊祥高醫大醫學系畢業後,在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再到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受教於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在英國5年與指導教授研究發現,TRPM2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活化,並在Nature期刊發表;他今年1月1日受聘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俊祥以老鼠為實驗說,將異常鼠與正常鼠做比較,發現剔除TRPM2基因的異常老鼠,不能區分涼爽或溫熱環境差異,在攝氏38度環境跑來跑去;沒有剔除TRPM2基因正常老鼠,遇到38度能感受到「溫熱」信號,主動跑到較涼爽33度環境裡,懂得「避暑」;他說,TRPM2基因剔除的老鼠,失去偵測環境溫熱能力。
人類都知道,感受到熱,就會往涼爽地方走,但不知道感受溫熱機制從何而來?譚俊祥解開此一謎團,他說,由體內TRPM2(瞬時受體電位m2)離子通道負責接收並傳導。
譚俊祥以第一作者身分在Nature發表名為「The TRPM2 ion channel is required for sensitivity to warmth」研究報告,這項研究利用先進鈣離子顯像技術,結合電生理及RNA定序等技術,辨識出熱敏感體感神經元群分布,TRPM2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所活化,受到各國媒體關注。
高醫神經內科醫師譚俊祥以老鼠為實驗,研究發現,正常老鼠懂得跑到33度較涼爽地方(下),而TRPM2基因剔除的老鼠(上)則感受不到熱,仍在38度區域。(呂素麗攝)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
1050820_聯合報
讓人體感覺到熱的基因 找到了!
【聯合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8/20)
人體如何感覺到熱?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譚俊祥的最新研究解開此謎團,原來是基因中的TRPM2(瞬時受體電位m2)離子通道負責接收並傳導,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尖期刊「Nature」,受到醫界和學界的重視。
譚俊祥取得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學位,跟隨教授彼得·麥克諾頓在倫敦國王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團隊花了5年時間,根據實驗獲知這一結果。
團隊發現Trpm2基因讓小鼠感受到「溫熱」信號,當這個基因被剔除時,小鼠便不能區分涼爽或溫熱的差異,解開「人體為什麼會感受到熱」的謎團。
研究團隊更比較正常小鼠與Trpm2基因剔除鼠,兩者在攝氏38度與攝氏32度的行為差異。發現正常小鼠喜好涼爽並避開溫熱環境,而基因剔除鼠無法區分不同溫度的環境。Trpm2基因剔除鼠失去了偵測環境中溫熱的能力。」譚俊祥表示,這解釋了皮膚內的感覺神經,透過Trpm2讓身體察覺到環境太熱,並採取行動,如脫衣或移到涼爽處。
譚俊祥說,TRPM2離子通道由Trpm2基因製造,離子通道好比是開關,溫度升高就會打開並送出訊號,再透過神經系統傳送到腦部。這項成果將有助於研發更多治療周邊神經疼痛的方法。
聯合報刊登版面
1050819_聯合晚報
人體為何感覺熱?科學家找到基因了
【聯合晚報/記者徐如宜/高雄報導】(8/19)
人體為什麼會感受到熱?高醫大與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在Natur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揭示,身體內具有感知溫熱的Trpm2基因,高醫大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譚俊祥說,在小鼠實驗發現若剔除該基因,便不能區分涼爽或溫熱環境的差異,此一研究對後續熱感疼痛相關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氣候異常,夏天氣溫飆升,人體會偵測環境中的溫度來避開過熱的環境,保護自己。但學界知道過熱疼痛的機轉,但長久以來未能完全了解感覺神經元中偵測「溫熱」的分子機制。
譚俊祥以第一作者身分發表篇名為「The TRPM2 ion channel is required for sensitivity to warmth」的文章,這項研究利用先進鈣離子顯像技術,結合了電生理以及RNA定序等技術,辨識出熱敏感體感神經元群的分布,TRPM2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所活化。
譚俊祥與國王學院教授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發現,TRPM2離子通道具有此特性後,進一步實驗,比較正常鼠與Trpm2基因剔除鼠,在行走攝氏38度溫熱平面與攝氏33度較為涼爽平面時的行為差異,發現正常鼠會喜好較為涼爽的33度環境,並避開38度的溫熱環境,Trpm2基因剔除鼠則無法區分兩種不同。
「Trpm2基因剔除鼠失去了偵測環境中溫熱的能力。」譚俊祥表示,這解釋了我們如何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一個過於溫熱的環境。我們皮膚內的感覺神經,透過Trpm2讓我們察覺到環境太熱,促使我們採取行動,探索TRPM2在體溫調節中所扮演的角色。
高醫大附設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譚俊祥研究發現,對溫熱據性的離子通道是Trpm2基因。記者徐如宜/攝影
聯合晚報刊登版面
1050819_民報
為什麼會「熱」?高醫譚俊祥醫師找到決定基因登上Nature
【民報/記者陳俊廷/高雄報導】(8/19)
人體為什麼會感受到熱?高醫大神經科譚俊祥醫師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教授發現TRPM2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所活化。他並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篇名為“The TRPM2 ion channel is required for sensitivity to warmth”的文章登載於世界頂尖期刊Nature。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肯定譚醫師的傑出表現,該篇文章的學術突破與未來應用均有重大助益,對本月甫進入世界500大之高雄醫學大學而言,持續推動高醫大邁向國際一流大學,更具莫大鼓舞作用。
根據該最新研究,實驗揭示是Trpm2基因讓小鼠感受到「溫熱」的信號。譚俊祥表示,當該基因被剔除時,小鼠便不能區分涼爽或溫熱環境的差異,此一研究對後續熱感疼痛相關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
全球氣候異常,夏天氣溫飆升,人體透過偵測環境中的溫度來避開過熱的環境。然而,至今尚未完全了解感覺神經元中偵測溫熱的分子機制,高醫大譚俊祥醫師與倫敦國王學院研究揭示人體如何感受熱,躍上國際期刊Nature,高醫大今8月19日(五)在國研大樓舉辦記者會,包括高醫大劉景寬校長、王秀紅副校長、高醫附設醫院鍾飲文院長等多人與會,譚俊祥醫師說明該篇研究文章,本身也國內外神經學權威教授的校長劉景寬在旁共同回答媒體詢問相關未來人體應用等相關問題。
高醫大神經科譚俊祥醫師說,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彼得•麥克諾頓(Peter McNaughton)教授發現TRPM2離子通道能被非疼痛溫熱所活化,發現TRPM2離子通道具有此特性後,他們更進一步比較正常小鼠與Trpm2基因剔除鼠,在38oC之溫熱平面與33oC之較為涼爽平面,行走時的行為差異,發現正常小鼠會喜好較為涼爽的環境(33oC),並避開溫熱環境(38oC),而Trpm2基因剔除鼠則無法區分具有兩種不同溫度之環境。
譚俊祥醫師表示:「Trpm2基因剔除鼠失去了偵測環境中溫熱的能力。這解釋了我們如何察覺自己是否正處於一個過於溫熱的環境。」彼得•麥克諾頓教授曾舉例:「你可以在盛夏倫敦的公共汽車或地鐵車廂裡找到我們研究的溫度。尖峰時刻的英國地鐵列車車廂非常悶熱,我們皮膚內的感覺神經透過Trpm2讓我們察覺到環境太熱,促使我們採取行動,例如脫掉一件衣服、或是下車並尋找一個較涼爽的環境。」探索TRPM2在體溫調節中所扮演的角色,此一研究對後續熱感疼痛相關研究將產生重大影響。
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的譚俊祥醫師現職為高醫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其於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而後加入英國頂尖倫敦國王學院(上海交大世界大學排名前百大)進行研究。歷經多年深入研究,終於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該篇文章登載於世界頂尖期刊Nature。
該研究利用令人嘆為觀止的先進鈣離子顯像技術,辨識出熱敏感之體感神經元群的分佈,而這些神經元未表達任何已知之溫度活化TRP通道。其研究結合了鈣離子影像、電生理以及RNA定序等技術,顯示在這些神經元中是TRPM2離子通道產生熱敏感性。
高雄醫學大學近年來聚焦特色研究並致力提升國際化與學術聲望。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肯定譚醫師的傑出表現,是高雄醫學大學之光。
高醫大譚俊祥醫師與倫敦國王學院研究揭示人體如何感受熱的相關新聞,受到外媒高度重視,包括英國、俄羅斯, 中國大陸…均廣泛報導。
前排右起高醫大神經科譚俊祥醫師、校長劉景寬、附設醫院院長鍾飲文,後排左一為副校長王秀紅。(記者陳俊廷攝)(記者陳俊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