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020_自由時報
- 1051020_中國時報
- 1051020_台灣醒報
- 1051020_人間福報
- 1051020_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051020_中央廣播電台
- 1051020_國語日報
- 1051020_臺灣時報
- 1051023_臺灣時報
- 1051028_臺灣時報
- 1051020_自由時報
- 1051020_中國時報
- 1051020_台灣醒報
- 1051020_人間福報
- 1051020_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051020_中央廣播電台
- 1051020_國語日報
- 1051020_臺灣時報
- 1051023_臺灣時報
- 1051028_臺灣時報
1051020_自由時報
高醫大品德教育有成 不只醫病也醫心
【自由時報/記者李盈蒨/台北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十年來推動弱勢學童課後輔導服務,連週間都不曾間斷,至今服務過8多萬多人次,該校學務長分享,當年參與課輔的學生多年後成為了不只醫病也「醫心」的醫師。包含高醫大等全國103所品德教育特色學校今接受教育部表揚,分享推動品德教育成果。
高醫大學務長羅怡卿說,身為醫師除了需具備專業能力外,最重要的是需有對人性的關懷,他們以扶助弱勢族群與守護山地原鄉為目標,推動弱勢學童課輔、醫療志工等服務,藉此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有學生在當上住院醫師的第一年就寫信跟她分享,「每次看到小孩生病哭鬧時,不只看到病痛本身,還會想到病人的家庭、課業等問題」。
除了課輔服務外,高醫大還辦理「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在解剖課程進行前,請修課的醫學系及牙醫系學生訪問大體老師的家屬,紀錄其生平故事,藉此表達感恩,看到學生滿懷感恩的心接受奉獻,家屬們也感到與有榮焉。
北門農工結合在地藝術家辦理社團活動,有次活動請剪紙藝術家配合母親節要學生利用剪紙做卡片,一位學生做出「給爸爸的母親節卡片」,樣式為媽媽在天空中,父親與2個孩子在地上仰頭看著天空,是學生為了感謝從母親過世後就身兼母職的爸爸而做的卡片。
校長張福祥表示,為培養學生關懷及感恩精神,後來,學校利用另外的公開場合,邀請該位學生向全校師生展示作品並分享他的成長歷程。
北門農工做出「給爸爸的母親節卡片」,感謝從母親過世後就身兼母職的爸爸。(教育部提供)
為培養學生成為醫術與醫德兼備的醫生,高醫大辦理「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在解剖課程進行前,請修課學生訪問大體老師的家屬,紀錄其生平故事。(教育部提供)
1051020_中國時報
醫病要醫心 高醫大獲頒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中時電子報/記者林志成】
「醫病要醫心!」高醫大學務長羅怡卿說,現在許多孩子以為什麼都是他該得的、不懂付出,因此高醫大要學生為小朋友課輔、到社區衛教宣導,培養「愛與奉獻」的精神,以便未來行醫時具有同理心。高醫大今天獲教育部頒發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殊榮。
教育部今天辦理「105年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觀摩及表揚大會」,表揚103所特色學校(大學16所、高中職11所、特教學校2所、國中21所及國小53所),以激勵學生全面參與品德校園的文化塑造,形塑優質的校園道德文化。
羅怡卿表示,高醫大學生投入原住民學校課輔10多年,服務了8萬多人次的小朋友。此外,每年由醫學院及口腔醫學院師生組團進行社區義診及衛生教育宣導,培養學生的內在品德涵養,進而發展成正向行為。
羅怡卿表示,學生參與這樣的活動,在未來行醫時會更具同理心。譬如她的一個學生,現在已是住院醫生,在為哭鬧的小朋友看病時,不只是關心身體狀況,也會去瞭解是否小朋友的家庭、課業有問題,以更全面診治病人。
另一所獲獎學校桃園內壢國中,為增為增進親子互動,辦理「足!感心」感恩洗腳活動,參與的張同學分享幫父親洗腳時的感受:「因為從來沒有用手觸碰過爸爸的腳,所以一開始覺得很新奇,但是洗到後來,發現爸爸的腳比我和媽媽的都來得粗,想必他走過的路一定很多吧!在我還沒出生前,爸爸就為了媽媽肚子裡的我做了許多事,所以我內心想的,就只有萬分感激。」
教育部長潘文忠(左三)今天表揚品德教育特色學校。(教育部提供)
1051020_台灣醒報
培養好品德 教育部頒獎教師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江欣平/台北報導】
「我讓學生陪長者體驗一日大學生活,結束後他們都跟我說:要好好回去陪自己的爺爺奶奶。」高雄醫學大學學務處長羅怡卿表示。學校帶學生看見社會需要,並設計出合適的品德活動,受教育部賞識,於19日「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觀摩及表揚大會」與其他102所獲獎國高中小及大專院校,一同接受教育部長潘文忠頒獎。
國小學生的可塑性很高,將品德價值融入教學活動中,可幫助學生在體驗中培養觀念。台南市勝利國小輔導主任王復華分享,學校設計有品存摺集點,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日行一善等好品德。醒吾科技大學校長也分享,「過去擔任國小老師時,會要求小朋友觀察其他人的好行為,並且紀錄在紙上交回,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將觀察到的好行為身體力行。」
國中時期,學生常因在學校成績表現不佳,得不到自信而輟學,在外結交壞朋友。桃園市立內壢國中生教組長林耿在分享,學校舉辦「高山探索體驗」,帶高關懷學生去爬百岳,給予學生紮實的陪伴和關懷,並開設木工、烏克麗麗等課程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得到信心也願意回到學校。
在服務行動中也能建立品格,高雄醫學大學鼓勵學生擔任課輔志工、為老人送餐,羅怡卿說,曾有剛到醫院工作的學生和她分享:「當我照顧的小朋友在哭時,我會去思考除了生理的不適之外,她的心情或家庭背景或許也是原因之一。」課輔的經驗讓他在從事醫療行為時能以同理心對待病患。
另外,高雄醫學大學也透過大體老師感恩活動,讓學生了解老師生平故事,希望培養學生未來在醫療第一線時,能懂得感謝背後默默付出的人。
高雄醫學大學學務長羅怡卿與教育部長潘文忠合影。(photo by醒吾科技大學)
1051020_人間福報
佛大、南華 三好校園獲教部表揚
【人間福報/記者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
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因長期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成果豐碩。高雄醫學大學鼓勵醫學生參與弱勢生課後輔導服務計畫,十年來不間斷,皆為推廣品德教育有成學校。教育部昨天舉行「一○五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觀摩及表揚大會」,表彰一○三所獲選學校。
佛光大學、南華大學也因長期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而獲表揚,如佛光大學在新生入學時會舉辦「敬天拜師儀式」發揚書院精神,讓九百位新生了解佛大辦學理念與人格成長目標;並舉行三好校園「五要五不五反五勿」宣誓活動暨「十大良善與十大厭惡行為」票選活動,讓學生透過親自參與,推動校內友善友禮的風氣。
南華大學以「三好南華薰香,璀璨生命樂章」為主軸,持續深耕三好典範校園,並使南華青年走入社區,帶動優質善良的社會文化。尤其是孝親洗腳與行腳托缽活動、行動三好燈的策略方案,以及正念靜坐課程的推廣,都展現南華從制度、課程、環境與活動四大面向全方面擴散品德教育的成果。兩所學校的獲選,也顯示三好校園的推展得到教育部的肯定。
高醫大有學生當上住院醫師後寫信給師長:「老師,當我見到小孩生病哭鬧時,我不再只看到疾病,還會想到他背後的家庭、課業是否出了問題。」學務長羅怡卿欣慰說:「醫學是很人性化的工作,醫病外還要醫心,這位學生除了見到病症,還看到病患心靈的需要」。
羅怡卿表示,高醫大是以「愛與奉獻」的精神推展品德教育。
其中,每年的「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當學生獻花齊聲向大體老師說:「在您的教導下,我們的技術會日益精進,我們會謹記您教給我們的一切,再次對您說聲謝謝」常常讓家屬與學生覺得很感動。
「學生在接受大體老師的奉獻和教導時,要先知道他的生平是什麼?家屬也會覺得與有榮焉。」羅怡卿說,過去的孩子都會認為是應該的,但高醫大的品德教育活動都是以付出為原則,「有付出才會感動,進而懂得幸福、惜福,才會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在那裡。」此外,高醫大也會舉辦「守護愛心大連線,獨老幸福好過年」年菜募集及「愛老人,轉動起來」足球活動等,把關懷送給高齡長者。
在國小組方面,獲獎的台南東區勝利國小推動「品德集點存摺制度」,將品德教育融入學生服務學習,發掘並建立學生成就感。如接受表揚的同學小恩,是一位罹患肌痿症的小孩,平時需要由特教助理員協助推輪椅上下課,他在品德集點集滿後,上台領獎時感動說:「我堅持要自己努力的站起來在台上領獎,光榮站著接受表揚並跟校長合照」;另一位受表揚的同學小睿,是自閉症的小孩,容易與同學發生衝突,透過學校品德教育手工藝課程引導下,逐漸導正其偏差行為。
1051020_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培養好品德 103校獲頒特色學校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徐詠絮】
各級學校積極落實品德教育,教育部今天(19)頒獎表揚103所特色學校,包含:16所大學、11所高中職、2所特殊教育學校及74所國中小,肯定學校及老師教導孩子關愛他人,培養學生好品德。
獲得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高雄醫學大學,培養醫學生從內在品德涵養發展為正向行為,每年會舉辦大體老師感恩大會,由學生訪問並關懷大體老師家屬、撰文感恩大體老師,高雄醫學大學學務長羅怡卿說,學生也會參與募集年菜、為老人居家打掃與送餐的活動,希望加強學生對社會的關懷,讓學生未來醫病也醫心。
臺南市勝利國小首創品德集點存摺,勝利國小輔導主任王復華表示,只要學生有好表現就能獲得獎勵的有品貼紙,學期末集滿最多可當選品德之星並與校長合照,還可參加由學校安排的校外參訪品德之旅。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希望品德教育從生活中落實,內化成日常的行為,就像是高雄醫學大學要讓學生感恩大體老師給他的學習機會,引發醫師應有的社會責任,所有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作法也值得與各界分享。
1051020_中央廣播電台
百校推品德教育獲肯定 醫大教學生「醫心」
【中央廣播電台/記者陳國維】
教育部今天(19日)舉辦2016年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表揚大會,共表揚103所學校,其中,高雄醫學大學以義診及舉辦大體老師入殮儀式,強化醫學生的品德教育,讓他們未來不只會醫病,也懂得「醫心」。新北市福和國中則在晨間時段進行「論語播講」,學習君子禮儀。
教育部19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表揚大會,今年共表揚16所大學、11所高中職、2所特教學校、21所國中及53所國小,由教育部長潘文忠一一親自表揚。
獲獎的高雄醫學大學每年由醫學院及口腔醫學院師生組團進行社區義診及衛教宣導,並舉辦「愛老人」足球活動,讓學子學習和長者互動;另一方面,每年辦理的「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都會讓學生訪問大體老師家屬,並撰文感恩大體老師。
高雄醫學大學學務長羅怡卿表示,要成為好醫生一定要具備好品德。羅怡卿:『(原音)醫學是一個很人性化的工作,專業是很重要沒有錯,醫病以外還要「醫心」,尤其是我們現在老化的疾病,所以我們有推動老人的很多活動,我想這是一個醫學大學學生要知道的。』
致理科技大學則在校內設置「誠信商店」展示櫃,由師生捐獻二手物品,並自行標價,再以自由選購、誠實付款、愛心助人的經營模式,每年為學校的「致理之愛基金」募得約新台幣3萬元。致理科技大學校長尚世昌說:『(原音)就是有同學或老師喜歡,甚至貴賓,我們有大陸來的貴賓他喜歡,然後他自己按照這個價碼丟錢,這個錢就會捐給致理之愛的基金。』
另外,新北市福和國中每週在晨間時段實施「論語播講」及「心靈SPA」空中教學,並將詩詞吟唱教學列為校本課程;每年更舉辦棋王爭霸賽,推廣象棋,藉此倡導學生學習古代君子相處之道。
教育部表示,所有特色學校推動品德教育的案例,都將放上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供各界參考運用。
高雄醫學大學獲得教育部品德特色學校,由學務長羅怡卿北上代表學校領獎。(央廣陳國維 攝)
1051020_國語日報
教部表揚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103校獲獎
【國語日報/記者沈育如/臺北報導】
教育部鼓勵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位於臺南市的勝利國小設計「品德集點存摺制度」,學生表現優異就可以得到一點,集滿十五點可參加抽獎,三十點就能被校長表揚;每班還選出一名「品德之星」,可以參加校外參訪。
教育部昨天舉行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觀摩與表揚大會,由教育部長潘文忠表揚一百零三所特色學校,包括十六所大學、十一所高中職、兩所特殊教育學校、二十一所國中與五十三所國小。
勝利國小輔導主任王復華表示,該校把品德教育融入生活當中,例如,在校園內「有品步道」兩旁的竹子刻上與品德有關的名言,潛移默化學生的素養;學校推動「品德集點存摺制度」,有個學習障礙學生因有存摺積點鼓勵,凸顯她熱心助人、做事負責的優點,今年獲選臺南市特教模範兒童。
獲得表揚的高雄醫學大學,以「愛與奉獻」為主題,推動品德教育。學務長羅怡卿說,醫學系和牙醫系學生上解剖課時,要使用外界捐獻的大體,學校要求學生訪問並關懷大體的家屬,撰文感謝大體的奉獻,珍惜他人的無私。
1051020_臺灣時報
教部表揚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103校獲獎
【臺灣時報/記者張添福/台北報導】
為鼓勵品德教育推動有成之學校,並分享各校推動經驗,教育部長潘文忠昨天在國家圖書館大禮堂頒獎表揚一○三所品德教育特色績優學校,包括十六所大學、十一所高中職、二十一所國中、五十三所國小及二所特殊教育學校,以肯定學校及老師教導孩子關愛他人,培養學生好品德。
獲獎的高雄醫學大學,學校以「愛與奉獻」為主軸積極推動品德教育,培養醫學生從內在品德涵養發展為正向行為,每年舉辦大體老師感恩大會,由學生訪問並關懷大體老師家屬、撰文感恩大體老師;高醫大學務長羅怡卿表示,學生也會參與募集年菜、為老人居家打掃與送餐的活動,希望加強學生對社會的關懷,讓學生未來醫病也醫心。
台南市勝利國小首創品德集點存摺,該校輔導主任王復華表示,只要學生有好表現就能獲得獎勵的有品貼紙,學期末集滿最多可當選品德之星並與校長合照,還可參加由學校安排的校外參訪品德之旅。
潘文忠表示,希望品德教育從生活中落實,並內化成日常的行為,就像是高雄醫學大學要讓學生感恩大體老師給予的學習機會,引發醫師應有的社會責任,而各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作法也都值得與各界分享。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1051023_臺灣時報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長期耕耘品德教育,將「醫病也醫心」的核心理念,以服務學習及生命教育納入專業課程,連續獲得三年教育部甄選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殊榮,該校學務長羅怡卿分享推動品德教育的成果。
圖:高醫大學務長羅怡卿(圖中拿獎牌)及其團隊辦理品德教育有成。(記者黃福鎮攝)
一、推動弱勢課輔,週間不曾間斷。
「學期中進行弱勢童課輔是我們的特色」。學務長羅怡卿表示,校方以週間進行扶助市區弱勢童課輔與並長期從事山地原鄉課輔、醫療志工等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有學生曾寫信給她分享,「在關心及協助學童課輔中,逐漸發現他們改變行為,品德變好」。羅怡卿說,這就是高醫大要學生培養的「愛與奉獻」的服務精神,未來行醫時也能醫心,全方位照顧患者。
圖:參與衛教及課輔服務的高醫大志工學生。(記者黃福鎮攝)
二、辦理大體捐贈,學生紀錄感恩
除了課輔服務,高醫大每年辦理「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生命教育活動。羅怡卿表示,醫學系及牙醫系學生在解剖課程進行前,會先行訪問大體老師的家屬,紀錄其生平故事並彙編成書,藉此表達感恩與回饋。學生寫道:「生離死別免不了,但生理死亡了,大體老師的遺愛精神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當家屬們看到學生滿懷感恩的心接受奉獻也感到與有榮焉。
圖:照片下:學生紀錄大體老師的故事編輯成書(見圖)表達感恩與懷念。(記者黃福鎮攝)
三、關懷老人健康,為老者服務
高醫大舉辦「愛老人轉動健康」活動,包括踢足球,鼓勵長者在足球隊員指導下,走出來活動,讓老者從輪椅吃力站起,奮力抬腳踢球,順利踢進球門,露出開心笑容。另外,辦理獨居老人大學一日遊,重溫年輕歲月風華。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說,銀髮族持續有活動能防止失智發生或惡化。校方也藉此讓學子學習和長者互動,體悟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及重要性。
羅怡卿表示,校方推動品德教育融入專業,提供環境讓學子履踐社會責任,讓他們「由付出知道感恩,因感恩所以幸福,因為惜福了解社會責任」,體認到在成為好醫生一定要具備好品德,而許多當年參與課輔的學生多年後也成了不只會醫病也是「醫心」的良醫。
1051028_臺灣時報
醫病也醫心 高醫大耕耘品德教育有成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 /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長期耕耘品德教育,將「醫病也醫心」的核心理念,以服務學習及生命教育納入專業課程,先後三年獲得教育部甄選品德教育特色學校的殊榮,該校學務長羅怡卿分享推動品德教育的成果。
「學期中進行弱勢童課輔是我們的特色」。學務長羅怡卿表示,校方以週間進行扶助市區弱勢童課輔與並長期從事山地原鄉課輔、醫療志工等服務,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有學生曾寫信給她分享,「在關心及協助學童課輔中,逐漸發現他們改變行為,品德變好」。羅怡卿說,這就是高醫大要學生培養的「愛與奉獻」的服務精神,未來行醫時也能醫心,全方位照顧患者。除了課輔,校方每年辦理「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及大體老師入殮儀式」生命教育活動,醫學系及牙醫系學生在解剖課程進行前,會先行訪問大體老師的家屬,紀錄其生平故事並彙編成書,藉此表達感恩與回饋。學生寫道:「生離死別免不了,但生理死亡了,大體老師的遺愛精神卻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當家屬們看到學生滿懷感恩的心接受奉獻也感到與有榮焉。
羅怡卿並表示,高醫大舉辦「愛老人轉動健康」活動,包括踢足球,鼓勵長者在足球隊員指導下奮力抬腳踢球,露出開心笑容。另外,辦理獨居老人大學一日遊,重溫年輕歲月風華。校長劉景寬說,銀髮族持續有活動才能防止失智發生或惡化。校方也藉此讓學子學習和長者互動,體悟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及重要性。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