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1026_臺灣時報
- 1051026_大紀元時報
- 1051026_經濟日報
- 1051026_民報
- 1051026_鮮週報
- 1051026_台灣導報
- 1051026_台灣好報
- 1051027_台灣新生報
- 1051026_臺灣時報
- 1051026_大紀元時報
- 1051026_經濟日報
- 1051026_民報
- 1051026_鮮週報
- 1051026_台灣導報
- 1051026_台灣好報
- 1051027_台灣新生報
1051026_臺灣時報
帶動高雄醫療產業 高醫大昨成立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 /高雄報導】
高醫大於昨天下午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校長劉景寬、副市長史哲及工研院主任曹芳海簽約揭牌。未來,高醫大將透過臨床實務經驗及醫材成果結合市府及工研院,選定熱電治療、電漿滅菌、傷口掃描系統、三D列印智慧輔具及復健系統等五大領域,以跨校、跨領域的創新技術合作,帶動南臺灣地區醫療器材產業升級。
高醫大將在校內規劃百坪研創空間,整合產、官、學、研等資源,運用四所附醫資源,推動醫療器材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機制,強化學研能量與地方產業聯結,帶動區域產業繁榮發展。
校長劉景寬表示,高醫大是研創型大學,今年晉升全球前五百大,擁有豐沛的基礎研發能量及臨床醫學資源,培育眾多醫藥與生技等專業人才,為南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推手。近年持續參與區域生技醫療園區產業聚落研發合作,並投入資源培育跨領域創業人才,成果豐碩。
副市長史哲致詞表示,因應高齡化趨勢,高市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廠商家數於四年內增三十八家,投資金額增加四十三億元,成效顯著。今後透過醫院使用端、高醫大校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等跨領域合作、以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則指出,希望以高醫大作為主軸,串聯工研院研發能量,合作並針對產業創新科技投入研發,期望藉由產業化推動,引領產業升級轉型並帶動南臺灣創業與就業。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1051026_大紀元時報
南台灣科創中心掛牌 發展醫材長照輔具
【大紀元/記者李怡欣/高雄報導】
為協助南部地區醫療器材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新升級,由高雄市政府、工研院、高雄醫科大學攜手成立的「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25日揭牌。工研院表示,跨領域創新技術合作,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及「長照輔具智慧軟體開發」兩大發展主軸,為南台灣醫材產業注入新應用能量,提升附加價值及促進轉型升級。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表示,高雄醫材廠商家數5年內增加38家,投資金額增加43億元。本次創新中心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指出,依據南台灣產業需求,進行醫材領域創新技術開發,以高醫大為主軸,引領產業升級轉型;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表示,中心規劃百坪獨立空間,可運用4所附院的臨床資源,推動健全醫材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機制,強化學研能量與地方產業的聯結。
「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產學長何美泠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照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選定熱電治療、電漿滅菌、傷口掃描系統、3D列印智慧輔具及復健系統等五大領域,籌組研發團隊,共同建立產業生態體系與協作平台。
工研院、高雄市政府、高醫大合作的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揭牌。(記者李怡欣/攝影)
1051026_經濟日報
南台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成立 將引領產業升級
【經濟日報/記者吳秉鍇╱即時報導】
為協助南部地區醫療器材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新升級,高雄市政府、工研院、高雄醫學大學今日共同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醫大校長劉景寬簽約揭牌。可為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注入新應用能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在今日的簽約揭牌中,高雄市副市長史哲表示,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分析,臺灣將在107年邁入高齡社會、115年達超高齡社會,近期中央陸續通過長照相關政策,市府也持續推動多元福利措施。
另為因應高齡化趨勢,高雄結合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高雄醫療器材廠商家數於100年至104年增加38家,投資金額亦增加43億元,成效顯著。
如今選定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南臺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希望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激盪,藉此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據了解,高雄醫學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是由何美泠產學長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產品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期照護相關之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
將借重工研院在先進醫材、智慧輔/復具等領域創新技術的開發能量與經驗,再結合高雄醫學大學在臨床實務經驗及醫材成果的卓越表現,選定熱電治療、電漿滅菌、傷口掃描系統、3D列印智慧輔具及復健系統等五大領域,注入彼此核心技術能量,籌組研發團隊,針對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的技術需求,共同研發並建立產業生態體系與協作平台。
期望未來以此中心的能量帶動南臺灣地區醫療器材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產業放眼國際且朝向高值化發展。
1051026_民報
高醫大「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醫療器材產業創新升級
【民報/記者陳俊廷/高雄報導】
為協助南部地區醫療器材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新升級,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府、工研院今25日共同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工研院將結合地方政府及學校,以跨校、跨領域的創新技術合作,為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注入新應用能量,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進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表示,高雄醫學大學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自創校以來,在創辦人暨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校訓,即重視研究與創新。透過「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成立,高醫大規劃有百坪的獨立研創空間,不僅可整合產、官、學、研多方資源,更可就近運用4所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源,推動健全的醫療器材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機制,期望能藉此強化學研能量與地方產業之聯結,帶動區域產業之繁榮發展。
「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以金屬、農業、海洋及醫材四大產業發展為主軸,依發展屬性區分中心,包括中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外,今在選定高醫大為作為研究基地,今10月25日(二)由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醫大校長劉景寬簽約揭牌。
高雄市府表示,為因應高齡化趨勢,高雄結合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高雄醫療器材廠商家數於100年至104年增加38家,投資金額亦增加43億元,成效顯著。如今再選定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南臺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希望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激盪,藉此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指出,為持續深入發掘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強化工研院在南臺灣的研發與服務能量,今年5月16日工研院率先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設置「南臺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作為南部產業推動的開端。今工研院偕同高雄市政府、高雄醫學大學共同成立醫療器材領域的「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依據南臺灣地區產業需求,進行醫療器材領域之創新技術開發。期望以高雄最具代表性的醫療機構高雄醫學大學作為主軸,串聯工研院與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發技術能量,共同合作並針對產業創新科技投入研發資源,期望藉由產業化推動,引領產業升級轉型並帶動南臺灣創業與就業。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表示,高醫大今年晉升全球前五百名大學,擁有豐沛的基礎研發能量及臨床醫學資源,多年來培育眾多醫藥與生技等相關領域之專業人才,於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領域擁有豐碩的研發成果,為南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推手。近年來高醫大更積極朝兼具教學、研究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研創型大學」邁進,持續參與區域生技醫療園區產業聚落之研發合作,並投入許多資源培育跨領域創業人才,以形塑優質的創意商品化校園環境。
高雄醫學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何美泠產學長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產品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期照護相關之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將借重工研院在先進醫材、智慧輔/復具等領域創新技術的開發能量與經驗,再結合高雄醫學大學在臨床實務經驗及醫材成果的卓越表現,選定熱電治療、電漿滅菌、傷口掃描系統、3D列印智慧輔具及復健系統等五大領域,注入彼此核心技術能量,籌組研發團隊,針對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的技術需求,共同研發並建立產業生態體系與協作平台。期望以此中心的能量帶動南臺灣地區醫療器材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產業放眼國際且朝向高值化發展。
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府、工研院今25日共同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何美泠產學長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產品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期照護相關之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記者陳俊廷攝)
1051026_鮮週報
工研院攜手高市府 南臺灣跨領域科創中心進駐高醫大
【鮮週報/記者高培德報導】
高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共同簽約合作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並同步轉動船槳正式揭牌啟用,工研院串連地方政府與學校,採跨校、跨領域模式尋求創新技術合作,為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挹注新能量,期能提升產業附加價值及促進轉型升級,劉景寬表示,創辦人杜聰明博士制定樂學至上、研究第一校訓,該校105年晉升全國前500大,擁有豐沛基礎研發能量及臨床醫學資源,近年來培育眾多醫藥生技專業人才,並積極朝兼具教學、研究及促進產業發展研創型大學發展,隨著南臺灣跨域創新中心成形,整合產官學研多方資源,並可就近運用4所附設醫院臨床資源,推動醫療器材研發、商品化及產業化健全發展,藉此強化學研能量,連結地方產業,帶動區域產業繁榮發展。史哲表示,台灣107年邁入高齡社會,115年達到超高齡社會,中央104年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105年9月29日行政院再拍板定案長照十年計畫2.0,高市持續推動多元福利措施,定點定時交通接送,並擴大長照補助及喘息服務,因應高齡化趨勢,100年至104年醫療器材廠商新增38家,投資總額達43億元,高醫大變身南台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期盼透過醫院使用、學校法人研究及產業製造三端口,跨領域合作激盪新能量,促進南部醫材產業蓬勃發展。曹芳海指出,工研院105年5月16日率先與高市府設置南臺灣跨領域創新中心,此次再與高醫大合作延伸醫療器材領域,期能串連學校研發技術能量,投入產業創新科技研發資源,藉由推動產業化,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南臺灣創業及就業市場。
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市副市長史哲、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由左至右)簽約合作,宣布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進駐高醫大。記者高培德/攝影
▲高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等人轉動船槳,宣布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正式揭牌啟用。記者高培德/攝影
1051026_台灣導報
南台跨領域科創中心 揭牌
【台灣導報/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
由高市府、工研院及高雄醫學大學三方共同合作,成立「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昨天揭牌,將結合產官學界,以跨校、跨領域的創新技術合作,為南台灣醫療器材產業注入新應用能量,提升產業附加價值,進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表示,該校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自創校以來,在創辦人暨首任校長杜聰明博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校訓,即重視研究與創新。
高醫大今年晉升全球前五百名大學,擁有豐沛的基礎研發能量及臨床醫學資源,多年來培育眾多醫藥與生技等相關領域之專業人才,於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領域擁有豐碩的研發成果,為南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推手。
劉景寬更期待透過「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成立,該校更規劃有百坪的獨立研創空間,不僅可整合產、官、學、研等多方資源,更可就近運用4所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源,推動健全的醫療器材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機制,期望能藉此強化學研能量與地方產業的聯結,帶動區域產業的繁榮發展。
高市府也說,行政院通過「長照十年計畫2.0」等,而高雄是關愛長輩、友善老人的城市,持續推動多元福利措施。另為因應高齡化趨勢,並結合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高雄醫療器材廠商家數於100年至104年增加38家,投資金額亦增加43億元,成效顯著。
如今再選定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南台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高市府希望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激盪,藉此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指出,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依據南臺灣地區產業需求,進行醫療器材領域的創新技術開發。透過產學合作的研發技術能量,針對產業創新科技投入研發資源,期望藉由產業化推動,引領產業升級轉型,並帶動南台灣創業與就業。
1051026_台灣好報
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成立
【台灣好報/記者王承綸/高雄報導 】
為協助南部地區醫療器材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新升級,今(25)日高雄市政府、工研院、高雄醫學大學共同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醫大校長劉景寬簽約揭牌。工研院將結合地方政府及學校,以跨校、跨領域的創新技術合作,為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注入新應用能量,以提升產業附加價值,進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表示,根據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分析,臺灣將在107年邁入高齡社會、115年達超高齡社會,近期中央陸續通過長照相關政策,包括去年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預計於明年施行,今年9月29日行政院再通過「長照十年計畫2.0」等,而高雄是關愛長輩、友善老人的城市,市府持續推動多元福利措施,擴大服務對象,以定點、定時的「雙定」模式提供交通接送,並擴大對長照機構的補助,以及擴大喘息服務。另為因應高齡化趨勢,高雄結合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高雄醫療器材廠商家數於100年至104年增加38家,投資金額亦增加43億元,成效顯著。如今再選定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南臺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希望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激盪,藉此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指出,為持續深入發掘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強化工研院在南臺灣的研發與服務能量,今年5月16日工研院率先與高雄市政府共同設置「南臺灣產業跨領域創新中心」作為南部產業推動的開端。今工研院偕同高雄市政府、高雄醫學大學共同成立醫療器材領域的「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依據南臺灣地區產業需求,進行醫療器材領域之創新技術開發。期望以高雄最具代表性的醫療機構高雄醫學大學作為主軸,串聯工研院與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發技術能量,共同合作並針對產業創新科技投入研發資源,期望藉由產業化推動,引領產業升級轉型並帶動南臺灣創業與就業。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表示,高雄醫學大學為全國第一所私立醫學院,自創校以來,在創辦人暨首任院長杜聰明博士提出「樂學至上,研究第一」的校訓,即重視研究與創新。高醫大今年晉升全球前五百名大學,擁有豐沛的基礎研發能量及臨床醫學資源,多年來培育眾多醫藥與生技等相關領域之專業人才,於生技醫藥及醫療器材領域擁有豐碩的研發成果,為南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推手。近年來本校更積極朝兼具教學、研究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研創型大學」邁進,持續參與區域生技醫療園區產業聚落之研發合作,並投入許多資源培育跨領域創業人才,以形塑優質的創意商品化校園環境;未來透過「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成立,本校更規劃有百坪的獨立研創空間,不僅可整合產、官、學、研多方資源,更可就近運用4所附設醫院的臨床資源,推動健全的醫療器材研發、商品化與產業化機制,期望能藉此強化學研能量與地方產業之聯結,帶動區域產業之繁榮發展。
高雄醫學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何美泠產學長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產品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期照護相關之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將借重工研院在先進醫材、智慧輔/復具等領域創新技術的開發能量與經驗,再結合高雄醫學大學在臨床實務經驗及醫材成果的卓越表現,選定熱電治療、電漿滅菌、傷口掃描系統、3D列印智慧輔具及復健系統等五大領域,注入彼此核心技術能量,籌組研發團隊,針對南臺灣醫療器材產業的技術需求,共同研發並建立產業生態體系與協作平台。期望以此中心的能量帶動南臺灣地區醫療器材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產業放眼國際且朝向高值化發展。
1051027_台灣新生報
南臺跨領域科技中心 揭牌
【台灣新生報報導】
為協助南部地區醫療器材產業提升競爭力及創新升級,日前高雄市政府、工研院、高雄醫學大學共同成立「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高雄市副市長史哲、工研院雷射中心主任曹芳海、高醫大校長劉景寬簽約揭牌。
副市長史哲表示,為因應高齡化趨勢,高雄結合自身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醫療器材產業,高雄醫療器材廠商家數於一○○年至一○四年增加三十八家,投資金額亦增加四十三億元,成效顯著。如今再選定高雄醫學大學成為南臺灣跨域創新中心研究基地,希望透過醫院使用端、學校法人研究端及產業製造端三方跨領域合作,藉此提升南部醫材產業發展。
高雄醫學大學「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由何美泠產學長擔任召集人,初步選定「牙科、骨科醫材產品升級符合再生醫學的新治療需求」及「長期照護相關之個人化健康醫療輔具結合ICT與智慧軟體應用開發」兩大發展主軸,期望以此中心的能量帶動南臺灣地區醫療器材產業轉型升級,引領產業放眼國際且朝向高值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