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111_臺灣時報
腰腿比超過1.8 恐慢性病上身
【臺灣時報/記者林文雄/台北報導】
已步入「立冬」,氣象局資料顯示,11月後全台各地月均溫皆降至25℃以下,且入冬PM2.5濃度亦升高;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監事暨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楊俊毓教授表示,慢性病的危險因子除了不良生活習慣,環境亦會影響,研究指出,當氣溫低於25℃時,高血壓病人的住院風險將增加!此外,別讓三圍變三「危」, 腰腿比超過1.8恐腎臟病上身!
有鑑於2015年慢性病死亡人數逼近11萬人,並占該年度十大死因死亡人數的6成 ,為協助民眾重視慢性病的危險因子,台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和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共同發起「國人主要死因別疾病之可預防因素探討及健康促進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台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邱弘毅教授指出,期許能因應跨國性污染物所帶來之衝擊,並針對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推動健康促進方案。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常務理事許光宏教授說明,計劃發現,慢性病與體型息息相關,利用3D全身立體攝影分析,腰圍大於90公分及大腿圍小於50公分、頸圍超過38公分 、或腰腿比(腰圍/大腿圍)1.8以上的蘋果體型,易成為罹患糖尿病、腎臟病、癌症等的高風險族群。
由於隨著老化代謝變差,脂肪囤積在特定部位,少運動連帶使肌肉減少,伴隨出現胰島素阻抗、生長激素、抗發炎等蛋白標誌分泌減少,引發一連串與代謝症候群有關之慢性病發生,威脅國人健康與壽命!國際文獻顯示,腰腿比是偵測第2型糖尿病及內臟器官癌症風險的最佳指標,國人可透過腰圍及腿圍來觀察疾病的發生風險。
楊俊毓教授表示,本研究以高雄市為例發現,當氣溫低於25℃時,高血壓病人的住院風險將增加;過去研究顯示中國運動如太極、氣功和八段錦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病人的血壓,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降低9及5毫米汞柱(mmHg);因此本計畫亦將八段錦列入衛教活動,請專業教師至社區教導民眾,運動時間為每週2次、每次1小時,為期6個月,初步成果顯示有助於高血壓病人降低血壓。
許光宏教授表示,一般都認為胖子、腰圍過大者較易罹患腎臟病,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體型和身高不同,有些人終其一生腰圍和腿圍都未超標,若腰腿比超過1.8,仍會提高腎臟病的發生機率;另外,產後婦女臀圍較大,若用傳統腰臀比偵測慢性病會失準,上述族群更應參考腰腿比作為觀察慢性病的指標。
建議民眾可在家或辦公室做腿部肌力訓練,比方像「手扶椅背、一腳抬膝」的動作,此動作重複做8-10次,有助加強腿圍,避免慢性腎臟病纏身;國人除可透過八段錦、腿部肌力訓練來減少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外,也可透過健走來改善體型及內臟脂肪。
民眾應掌握「健走擺手5634」口訣:日行至少五千步,健走時雙手手指張開、雙臂前後自然地擺動,手掌擺動高度不超過胸口,可助腹部脂肪燃燒、降低腰圍;另應選擇PM2.5濃度較低時段,如清晨6點前和下午3-4點以防空氣污染威脅,將更有益預防慢性病。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