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119_民報
高雄「大學校長會議」官學合作共推「國際化、在地化」
【民報/記者陳俊廷/高雄報導】
高市長陳菊與市府團隊今18日(三)下午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第11次「大學校長會議」,會中以官學合作共同推動「國際化及在地化」為雙主軸。
今會議針對醫療服務輸出、高教招生等新南向議題以及合作推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高雄舉辦交換意見,盼共同推升高雄及在地大學的國際知名度,開發高雄在國際會展經濟商機。
高雄有20所大專院校,高市長陳菊與大學校長會議定期由各大學輪流舉辦,今1月18日(三)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行,高市長陳菊及副市長史哲與市府相關局處首長均與會並與高醫大校長劉景寬等20所大專院校研商,希望透過討論與行動,發揮相輔相乘效益,在台灣新南向政策中,成為高雄向南的推進力。
大學在地的聯結與合作,深化農漁村及社區的改造讓大學生「被社區需要」,也是大會中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在農村部分,高雄呼應中央新農業政策,農業局與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合作開發全國第一套農務打工系統「農來趣APP」,可舒緩農村缺工,年輕人也可以體驗農務,APP更連結學生線上投保,薪資透過第三方支付,當天就能匯入學生帳戶;而研考會、海洋局也將與大學合作,首創在漁村進行參與式預算,以群眾智慧來探索地方漁村改造的新方向。另外,位於燕巢的廢棄已久的橫山營區,都發局也持續與各大學合作活化,打造共學基地,並啟動「大學生根方案」,以營區既有的閒置營舍辦理建物修繕、木作、砌磚、鋪磚、植栽修剪等課程,培養學生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實作能力。
高雄第11次「大學校長會議」今在高醫大舉行,右起高雄醫學大學校長劉景寬、高市長陳菊與副市長史哲。(照片/高市府)
高第11次「大學校長會議」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照片/高市府)
高市長陳菊與市府團隊相關首長今18日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第11次「大學校長會議」。(照片/高市府)
1060119_大成報
陳菊市長與高雄地區大學校長舉行第11次會議
【大成報╱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
陳菊市長與高雄地區大學校長18日下午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第11次會議,高雄有20所大專院校,不僅是在地的大學,也是國際的大學。會中以官學合作共同推動國際化及在地化為雙主軸,針對醫療服務輸出、高教招生等新南向議題交換意見,以及合作推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高雄舉辦,共同推升高雄及在地大學的國際知名度,開發高雄在國際會展經濟商機。
大學在地的聯結與合作,深化農漁村及社區的改造讓大學生「被社區需要」,也是大會中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在農村部分,高雄呼應中央新農業政策,農業局與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合作開發全國第一套農務打工系統「農來趣APP」,可舒緩農村缺工,年輕人也可以體驗農務,APP更連結學生線上投保,薪資透過第三方支付,當天就能匯入學生帳戶;而研考會、海洋局也將與大學合作,首創在漁村進行參與式預算,以群眾智慧來探索地方漁村改造的新方向。另外,位於燕巢的廢棄已久的橫山營區,都發局也持續與各大學合作活化,打造共學基地,並啟動「大學生根方案」,以營區既有的閒置營舍辦理建物修繕、木作、砌磚、鋪磚、植栽修剪等課程,培養學生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實作能力。
市長與大學校長會議定期由各大學輪流舉辦,希望透過討論與行動,發揮相輔相乘效益,在台灣新南向政策中,成為高雄向南的推進力。
1060119_黑報.tw
高雄與大學合作 促進城市的國際與在地發展
【里報.tw/記者林家慶/高雄訊】
陳菊市長與高雄地區大學校長今(18)日下午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第11次會議,高雄有20所大專院校,不僅是在地的大學,也是國際的大學。會中以官學合作共同推動國際化及在地化為雙主軸,針對醫療服務輸出、高教招生等新南向議題交換意見,以及合作推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高雄舉辦,共同推升高雄及在地大學的國際知名度,開發高雄在國際會展經濟商機。
大學在地的聯結與合作,深化農漁村及社區的改造讓大學生「被社區需要」,也是大會中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在農村部分,高雄呼應中央新農業政策,農業局與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合作開發全國第一套農務打工系統「農來趣APP」,可舒緩農村缺工,年輕人也可以體驗農務,APP更連結學生線上投保,薪資透過第三方支付,當天就能匯入學生帳戶;而研考會、海洋局也將與大學合作,首創在漁村進行參與式預算,以群眾智慧來探索地方漁村改造的新方向。另外,位於燕巢的廢棄已久的橫山營區,都發局也持續與各大學合作活化,打造共學基地,並啟動「大學生根方案」,以營區既有的閒置營舍辦理建物修繕、木作、砌磚、鋪磚、植栽修剪等課程,培養學生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實作能力。
市長與大學校長會議定期由各大學輪流舉辦,希望透過討論與行動,發揮相輔相乘效益,在台灣新南向政策中,成為高雄向南的推進力。
1060120_臺灣導報
官學合作 目標國際化、在地化
【臺灣導報/記者張福全/高雄報導】
陳菊市長與高雄地區大學校長前(18)日下午於高雄醫學大學舉行第11次會議,高雄有20 所大專院校,不僅是在地的大學,也是國際的大學。會中以官學合作共同推動國際化及在地化為雙主軸,針對醫療服務輸出、高教招生等新南向議題交換意見,以及合作推動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高雄舉辦,共同推升高雄及在地大學的國際知名度,開發高雄在國際會展經濟商機。
大學在地的聯結與合作,深化農漁村及社區的改造讓大學生「被社區需要」,也是大會中討論最熱烈的議題。在農村部分,高雄呼應中央新農業政策,農業局與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合作開發全國第一套農務打工系統「農來趣APP」,可舒緩農村缺工,年輕人也可以體驗農務,APP更連結學生線上投保,薪資透過第三方支付,當天就能匯入學生帳戶;而研考會、海洋局也將與大學合作,首創在漁村進行參與式預算,以群眾智慧來探索地方漁村改造的新方向。另外,位於燕巢的廢棄已久的橫山營區,都發局也持續與各大學合作活化,打造共學基地,並啟動「大學生根方案」,以營區既有的閒置營舍辦理建物修繕、木作、砌磚、鋪磚、植栽修剪等課程,培養學生參與社區空間營造的實作能力。
市長與大學校長會議定期由各大學輪流舉辦,希望透過討論與行動,發揮相輔相乘效益,在台灣新南向政策中,成為高雄向南的推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