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權益誰在乎?

【蘋果即時/陳昱名/高雄醫學大學高齡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今日拜讀呂秋遠律師有關社工回捐薪資一文,實感觸良多,望就筆者個人在社工業界與研究之經驗,再作補充,以期讓政府與社會大眾能夠更加正視這個可怕的問題。

  社工回捐薪資的狀況,其源頭必須從90年代起,政府建構了各種公辦民營的混合型福利供給體系說起,隨著經濟起飛後的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政府希望增加社工服務量又不願加重政府財政與組織擴張之負擔,於是就採用了美國新管理主義思維主導下的公辦民營策略。

  透過政府出資並明列政策需求開案徵求,扶植民間社福團體根據單位專長與服務量能評估爭取營運,在減輕政府人力物力支出之餘,又可藉由民間單位提供有效率之多元社會服務的美好想像下,成了當前台灣各種社會福利服務外包的主要模式。

  但這樣的公辦民營模式也出現幾個問題,因為要委辦民營,就必須結合社區在地社會資源,但資源本來不足的社區在地民間單位,就很容易受到政府標案所給予的資源牽引。政府重視的服務方向就被奉為圭臬,以政府的績效為績效,組織自主性和經營導向也漸漸被政府所主導,卻忽略了各種社會問題隨時都在不能有所偏廢。

  又因為政府的案子往往要績效導向所以是競爭性排他的,這也意味著對於若某個區域內有好幾個民間單位,則註定會有遺珠之憾爭取不到預算挹注,使得會寫計畫書或比較配合主流政策的單位被扶植,不善自我行銷或服務方向較不受政府青睞者(但依舊重要)反被淘汰。

  更為難的則是在這套體制底下過活的基層社工員,要政府資源生存的機構聘任社工員的關鍵,既然是政府的標案申請通過與否,標案的週期就成為社工職涯規劃的忐忑不安循環。

  而最根本跟社會工作專業價值違背的就是,許多當前薪資回捐機構公辦民營運作模式的運作基礎,就是透過更低廉的勞動成本和彈性資源分配追求損益平衡甚至賺錢,卻又期待民營單位能夠獲利同時又取代公部門的服務提供角色。

  故被犧牲的往往便是其中勞動者的權益,不僅要被要求習慣假日無償加班、不見得能補假、甚至把政府補助較高的薪資偷偷要求員工回捐、或者是為了節省成本劣幣驅逐良幣,僅以符合法規最低底線為目標低品質經營,都成為當前血汗社工勞動場域的可悲景象。說到底,還是過往主政者又要績效、又要省成本、又不願意真正建構永續社會服務體制的便宜心態所致。

  其次,台灣社會複製對傳統慈善義行的刻板印象,所導致普遍對於現代社會工作專業的不夠了解,社工專業服務往往被狹隘理解為只是好心人的愛心奉獻,志工和社工混為一談,更不論現行法令規範有無專業證照也都一樣可以提供服務。

  是故,社會福利服務專業地位不彰,會想要員工回捐薪資的機構往往也趁勢混淆社會刻板印象與專業勞動者之角色認同,以節省自己成本,灌輸社工勞動者本來就是要無私奉獻為社會補破網,要為弱勢族群犧牲奉獻,卻忘卻強迫近貧幫助赤貧,專業地位又得不到肯定,只是製造更多有心無力的耗竭逃兵,造成許多單位社工普遍資淺的人力流失問題。

  固然,很多人會說這就是自由市場競爭機制,但社會工作本身的公益性質與公共服務角色本來就有不能以成本利潤考量的成分在。各地方政府的正式社工員員額總是僧多粥少,常常以職代契約人力暫時頂用得過且過,既失專業人力長期穩定深耕社區之效、又冷了許多有志為社會補破網的社工人心。

  無怪乎我們每每在駭人聽聞社會案件發生時,總是感嘆政府社工人力不足力有未逮,但真是人才不夠嗎?抑或其實只是短視免洗不想給承諾的聘僱策略使然呢?

  以上種種,固然是社工業界的問題,但見微知著也可看出台灣現行的公辦民營模式的缺點。全都集中在會賺錢的地方,社工勞動者的權益保障與專業職涯發展被忽視,嚴重傾向資方與市場考量的嚴重畸形產業生態,專業形象不受重視,導致社工人力不足或實際執業者耗竭無力,最後受苦的依舊是整體台灣社會與弱勢民眾。

  呼籲政府必須勇敢承擔起公共服務供給的責任與角色,讓社工有更多正常的職涯發展機會,更不能只用成本效益考量承辦機構的服務效能,許多非成本因素或難以用量化評估的目標也是很重要的。

  公辦民營不能只強調競爭和利潤,社會公平的公益目標也必須存在,否則要社會福利政策推展的正當性何在。

1060218蘋果日報

社工回捐薪資問題沈痾已久,與政府公辦民營模式密切相關。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