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新發現65種基因體位點 高醫與中研院研究躍登Nature
  高醫大與中研院及三總共組乳癌研究團隊,參與國際乳癌研究,將全球24萬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檢體整合分析,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登上國際期刊Nature,這項重大研究發現將對未來乳癌預防、治療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表示,這是團隊合作很好的典範,有助於醫療研究上探討病因,增進預防醫學,他並肯定中研院沈志陽從基礎到臨床的學術研究,尤其陳建仁副總統在中研院副院長任內在高醫大啟動人體資料庫的浩大研究為未來基礎醫學訂下非常重要的基礎。高醫也全力參與「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計畫,劉景寬說,資料庫越符合本土樣本,越讓本土疾病越能精準分析背景,也對全世界醫學有進一步貢獻。 

  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是台灣婦女好發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4000多人,乳癌致病基因點的新發現,可望讓未來基因檢測更臻成熟;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說,過去台灣醫學研究樣本數有限,研究成果難被國際期刊接受,此次台灣研究團隊累積10多年來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CAC)的成果,大規模分析24萬筆檢體(歐洲22萬筆及亞洲2萬筆),其中台灣約占2000筆,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乳癌基因研究。

高醫與中研院乳癌研究新發現躍登國際期刊nature

【台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

高醫與中研院、三軍總醫院共組乳癌團隊,團隊研究發現了六十五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刊登在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獲得國際矚目。這些研究成果將使人類對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有更精準的了解,同時可促進乳癌新藥物的發展。

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教授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乳癌是國內婦女好發癌症首位,發生率逐年上升,了解發生的原因在公衛教育刻不容緩,而研究基因與遺傳是重要的因素,尤其台灣乳癌發病年齡又比國外年輕,如今找到新的乳癌基因位點,將對乳癌預防開啟的新方向。他表示,高醫與中研院乳癌團隊近十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 (簡稱BCAC)的討論與分析,不斷的尋找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延續過去十年多來BCAC的乳癌研究又一個高峰。 

 中研院沈志陽教授則指出,中央研究院曾進行Taiwan Biobank的建立,邀請二十萬社區民眾與十萬位常見慢性疾病的病人(包括乳癌),建立本土的慢性病的大數據資料。在Nature的這篇研究中總共分析了二十四萬位乳癌病人與一般婦女,得到世人重視的成果,這項Nature期刊的研究也得到高醫大與中研院合作建置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協助,展現基礎與臨床研究合作的重要性。這些研究成果將使人類對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有更精準的了解,同時可促進乳癌新藥物的發展。

1061108臺灣時報 1

圖: 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教授在記者會中簡報研究經過與成果。/記者黃福鎮攝

1061108臺灣時報 2

▲乳癌研究團隊成員。

1061109高醫中研院乳癌研究 國際矚目臺灣時報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影音】乳癌新發現65種基因體位點 高醫與中研院 躍登Nature

民報/陳俊廷/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乳癌的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在世界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有重大的發現。這個研究總共發現了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這些位點的發現將對人類對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表示,這是團隊合作很好的典範,有助於醫療研究上探討病因,增進預防醫學,他並肯定中研院沈志陽教授從基礎到臨床的學術研究,尤其陳建仁副總統在中研院副院長任內在高醫大啟動人體資料庫的浩大研究為未來基礎醫學訂下非常重要的基礎。高醫也全力參與「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計畫,劉景寬說,資料庫越符合本土樣本,越讓本土疾病越能精準分析背景,也對全世界醫學有進一步貢獻。

研究團隊今117()上午在高醫大國研大樓九樓發表研究成果。乳癌研究團隊包括了高雄醫學大學體系醫院(高醫附設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高雄市立旗津醫院,成員包含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教授,莊捷翰醫師,大同醫院陳芳銘副教授,高理鈞醫師,高醫附院歐陽賦主任,甘蓉瑜醫師,巫承哲醫師),以及三軍總醫院的俞志誠醫師與中央研究院生醫所的沈志陽教授。

研究團隊,參與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將全球24萬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檢體整合分析,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

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是台灣婦女好發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4000多人,除了日常飲食環境,基因與遺傳也是重要因素。尤其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比國外年輕10歲,乳癌致病基因點的新發現,可望讓未來基因檢測更臻成熟。

台灣團隊近十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Consortium, 簡稱BCAC)的討論與分析,不斷的尋找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延續過去十年多來BCAC的乳癌研究又一個高峰,同時展現高醫團隊與三軍總醫院臨床醫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基礎醫學的共同合作成果。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說,過去台灣醫學研究樣本數有限,研究成果難被國際期刊接受,此次台灣研究團隊累積10多年來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CAC)的成果,大規模分析24萬筆檢體(歐洲22萬筆及亞洲2萬筆),其中台灣約占2000筆,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乳癌基因研究。

「帶有乳癌基因者,可能發病,也可能不會發病」,惟每帶一個乳癌基因,發病機率是未帶因者的一倍多,目前全球已發現7080個乳癌基因,若再加上新發現的65個基因體位點,將使乳癌基因資料庫更為完整。

乳癌是國內婦女好發癌症的首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了解其發生的原因在公共衛生上是刻不容緩的問題,雖然日常飲食環境與懷孕行為的改變在乳癌發生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基因與遺傳仍是重要的因素,尤其台灣乳癌發病年齡又比國外年輕,如今找到新的乳癌基因位點,將對乳癌預防開啟的新方向。

這項Nature期刊的研究也再一次的展現基礎與臨床研究合作的重要性。本研究的發表也支持目前研究樣本數的重要性,在Nature的這篇研究中總共分析了二十四萬位乳癌病人與一般婦女的結果,得到世人重視的研究結果,這一點往往也是台灣醫學研究的限制,過去,因樣本數的限制,常常無法發表在較好的生醫期刊,針對這一點政府在2012年開始委託中央研究院進行Taiwan Biobank的建立,預計將邀請二十萬社區民眾與十萬位常見慢性疾病的病人(包括乳癌),便是希望能夠突破這項瓶頸,建立本土的慢性病的大數據資料。

高雄醫學大學在2013年即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陸續與全國各醫學中心分享該份資料、並共同參與研究,以了解基因與疾病、健康間的關係,以及用藥與人體基因的關聯性。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對台灣慢性病的發生進展與治療有更為關鍵的了解。

1061108民報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沈志陽教授今上午在高醫大國研大樓九樓發表乳癌新發現躍登國際期刊Nature(/陳俊廷)

找到65種乳癌致病基因 台灣躍權威期刊

人間福報/高雄訊】

乳癌是女性罹癌的大敵,國內外醫界都致力於研究治療,台灣乳癌研究團隊近來發現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這項重大發現被刊載在頂尖科學期刊《Nature》。

台灣乳癌研究團隊包括高雄醫學大學體系醫院,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三軍總醫院醫師俞志誠、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等人,研究成員今天在高醫大召開記者會發布這項研究成果。

沈志陽指出,台灣團隊於2006年成立,團隊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Consortium, 簡稱BCAC)的討論與分析,尋找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

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延續過去10多年來BCAC的乳癌研究又一個高峰,並展現高醫團隊與三軍總醫院臨床醫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基礎醫學的共同合作成果。

乳癌防治 高醫大突破

【台灣導報/記者吳峙嵩/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三軍總醫院乳癌研究團隊共同合作,新發現65個乳癌基因體位點,將對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產生關鍵性的貢獻,這項重大突破,11月已發表在知名的科學期刊 Nature

這項跨校際合作的研究團隊,高醫大學方面的參與者,包括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大同醫院醫務秘書陳芳銘、高醫附院歐陽賦主任,以及莊捷翰、高理鈞、甘蓉瑜及巫承哲醫師等人。三軍總醫院則有俞志誠醫師,以及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沈志陽教授。

侯明鋒表示,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以往不斷的尋找,已被找出85個位點,他們這次的重大新發現,再找出65個新位點,使得乳癌基因體位點總數達150個。

他指出,乳癌是國內婦女好發癌症的首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為了解致病原因,刻不容緩,日常飲食環境與懷孕行為的改變,雖是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但基因與遺傳,仍是重要因素,尤其台灣乳癌發病年齡又比國外年輕,如今找到新的乳癌基因位點,對乳癌預防開啟新的方向。

沈志陽也說,台灣研究團隊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的討論與分析,不斷的找尋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這次研究結果,展現高醫大、三軍總院和中研院生醫所三方面的基礎醫學成果,並發表報告於Nature期刊上,實屬難得。

1061108台灣導報

我團隊發現65新乳癌基因體位點

【中華日報/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三軍總醫院乳癌研究團隊發現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這些位點的發現將對人類對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這項重大的發現在11月世界頂尖的科學期刊Nature發表。

乳癌研究團隊包括高醫大體系醫院成員教授侯明鋒、副教授陳芳銘、主任歐陽賦、醫師莊捷翰、高理鈞、甘蓉瑜及巫承哲,以及三軍總醫院醫師俞志誠與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

侯明鋒指出,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以往不斷的尋找,找出85個位點;這次研究團隊有重大的發現,再找出65個新位點,使得乳癌基因體位點總數達150個。

他指出,乳癌是國內婦女好發癌症的首位,且發生率逐年上升,了解其發生的原因在公共衛生上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尤其台灣乳癌發病年齡又比國外年輕,如今找到新的乳癌基因位點,將對乳癌預防開啟新方向。

沈志陽指出,台灣團隊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CAC)討論與分析,不斷的尋找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延續過去十年多來BCAC的乳癌研究又一個高峰,展現高醫團隊與三軍總醫院臨床醫學,以及中研院生醫所基礎醫學的共同合作成果。

侯、沈2人表示,該研究的發表也支持目前研究樣本數的重要性。在Nature的這篇研究中,總共分析24萬名乳癌病人與一般婦女的結果,才得到世人重視的研究結果。而台灣醫學科學研究學者習慣單打獨鬥所得到的結果,因樣本數的限制,無法發表在較好的生醫期刊。

為此,政府將邀請20萬社區民眾與10萬名常見慢性疾病的病人,希望突破這項瓶頸、建立大數據資料,期對台灣慢性病的發生進展與治療有更為關鍵的了解。

台灣醫團新發現65種乳癌基因研究登國際期刊

【大紀元/記者李怡欣/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乳癌研究團隊,研究發現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此發現將對人類乳癌發生預防與治療產生關鍵貢獻,研究成果於世界頂尖期刊Nature發表。

國內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是婦女好發癌症首位,高醫大研究團隊表示,日常飲食環境與懷孕行為的改變在乳癌發生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基因與遺傳仍是重要因素,尤其台灣乳癌發病年齡比國外年輕,如今找到新的乳癌基因位點,將對乳癌預防開啟的新方向。

政府於2012年起,委託中研院進行Taiwan Biobank建立,預計將邀請20萬社區民眾與10萬位常見慢性疾病病人(包括乳癌),希望夠突破這項瓶頸,建立本土慢性病大數據資料。

因此,高醫大在2013年與中研院合作建置「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陸續與全國醫學中心分享資料、共同參與研究,以了解基因與疾病、健康間的關係,以及用藥與人體基因的關聯性。

Nature期刊支持研究樣本數重要性,此篇研究中分析了24萬位乳癌病人與一般婦女的結果。這項的研究再次展現基礎與臨床研究合作的重要性。高醫大表示,相信在不久將來,研究團隊對於台灣慢性病發生進展與治療有更關鍵的了解。

乳癌基因新發現 我研究登《自然》期刊 

【蘋果日報/記者周昭平/高雄報導】 

由高雄醫學大學、三軍總醫院與中研院合組的乳癌研究團隊,參與劍橋大學為首的國際乳癌研究聯盟,透過乳癌基因檢測晶片篩檢歐、亞洲約二十五萬五千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對照組婦女基因,一口氣找出六十五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有助於更精確找出乳癌高危險族群,對乳癌的研究與預防、治療有重大發現與貢獻,此一成果登上頂尖國際期刊《自然》(Nature)。 

一八六九年創刊的英國著名雜誌《自然》是全世界最權威及最有名望學術期刊之一;中山附醫李俊逸醫師指,乳癌基因體位點,就是乳癌基因體所在的位置,目前已知乳癌基因主要是指BRCA1 BRCA22等基因。 

65新基因體位點 

參與研究的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峰說,乳癌已成為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之冠,病因除與飲食環境及懷孕行為改變有關,基因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這次台灣團隊參與大規模的跨國研究,就是要找出其他可能的基因變異原因。 

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說,十餘年來己找出八十五個乳癌基因體位點,現又找出六十五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對乳癌了解也更邁進一大步! 

  高雄榮總副院長張宏泰表示,越精準的基因檢測可找出真正的乳癌高危險族群,除靠日後研發更有效治療藥物,也可提醒民眾要更頻繁定期檢查,另在飲食及生活習慣上控制,對預防疾病十分重要。

1061108蘋果日報

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左)與中研院教授沈志陽參與的乳癌研究登上頂尖《自然》期刊。李菁豪攝

1061108乳癌基因新發現 我研究登自然期刊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刊登版面

台、英合作 發現乳癌65基因點 

【中國時報/記者呂素麗/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台灣乳癌研究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醫療團隊合作,最近發現65個新的乳癌基因位置,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11月出刊的世界頂尖科學期刊「Nature」;參與研究的中研院教授沈志陽說,這項新發現有助於未來更精準的預測乳癌的發生,用於精準醫療及個人化治療,對於乳癌預防及治療幫助很大。 

高醫團隊 參與研究 

高醫團隊與沈志陽7日在高醫大發表這項殊榮,他說,2006年起歐亞合作,以歐亞(包括台灣)25萬名罹患乳癌及健康婦女為研究對象,從65萬個基因點生物晶片當中,陸續發現150個乳癌基因位置,包括最近發現的這65個基因點。 

參與研究的乳癌權威、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說,乳癌高居台灣婦女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5000多名乳癌患者,有9成致病原因不明,台灣臨床醫師10多年來共收集2000名乳癌病例及2000名健康婦女,參與國際合作研究,共同找到乳癌基因位置,並發表於「Nature」雜誌。 

突變愈多 風險愈高 

沈志陽說,這些乳癌基因點有好有壞,突變的基因數愈多,罹癌乳癌的風險就愈高,新發現可從位置找到基因,再從基因瞭解功能,再發展藥物。 

侯明鋒更指出,未來找到乳癌基因位置的功能,知道那些基因與那些藥物有關,可以更精準用藥治療乳癌。

這次參與國際合作的國內乳癌研究團隊包括三總醫師俞志誠、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及高醫大體系醫院,成員有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醫師莊捷翰,大同醫院副教授陳芳銘、高理鈞,高醫附院主任歐陽賦、醫師甘蓉瑜、巫承哲等。 

1061108中國時報

國內乳癌權威、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左)及中央研究院教授沈志陽(右)攜手合作。(呂素麗攝)

1061108台英合作 發現乳癌65基因點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

台灣參與國際團隊研究 找到65個乳癌基因位置

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中研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土本乳癌研究團隊,參與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乳癌研究,從全球25萬名包括台灣4000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的檢體研究分析,共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位置,為了解乳癌邁進一大步,對於乳癌預防及治療也產生關鍵影響。

這項研究已在今年1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研究團隊今上午在高醫大發表研究成果。團隊成員、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高居台灣婦女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5000多人,其發生原因是什麼?過去曾發現2個基因變異而得乳癌,為了解乳癌,臨床醫師將病患檢體收集,10多年來共收集2000多名病例,結合中研究及國際的合作,找到乳癌致病基因位置,並發表於「Nature」雜誌。

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說,乳癌發生原因非常複雜,與其他慢性病一樣,可是需上百個或上千個基因來解釋,這次研究共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位置,為了解乳癌往前邁進一步,希望未來能把乳癌相關的基因全找到,當作個人危險性的評估,加上好的生活方式,希望能有助於預防乳癌。

沈志陽說,這次研究共有25萬筆檢體,包括歐洲228000多筆及亞洲27000多筆,其中台灣有2000名病患及2000健康婦女的檢體,樣本數越多才能找到少見的基因,顯示國內及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單靠個人的力量,無法找到這麼多的基因檢體。

沈志陽說,找到這麼多的基因位置,可做為為婦女乳癌危險性評估參考,也可進一步了解這些基因的功能,及對付乳癌的方法,例如發展預防乳癌策略或治療藥物。

沈志陽強調,劍橋與中研院及高醫大研究團隊是全球研究乳癌最重要團隊,10多年來已陸續找到許多乳癌基因位置,過去已找到85個乳癌基因位置,加上這次的65個基因位置,共有150個乳癌基因位置。

該乳癌研究團隊包括高醫大體系醫院(成員有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醫師莊捷翰,大同醫院副教授陳芳銘、高理鈞,高醫附院主任歐陽賦、醫師甘蓉瑜、巫承哲等),三總醫師俞志誠,以及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

1061108自由時報 1

沈志陽(右)、侯明鋒(左)與國際研究已在今年1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Nature」。(記者方志賢攝)

1061108自由時報 2

研究團隊今上午在高醫大發表研究成果。(記者方志賢攝)

1061108自由時報 3

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右)與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左)共組土本乳癌研究團隊,參與國際乳癌研究並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位置。(記者方志賢攝)

台灣參與研究 找出65個乳癌新基因位置 

【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中央研究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本土乳癌研究團隊,參與國際乳癌研究,分析全球二十五萬名包括台灣四千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的檢體,找到六十五個新乳癌基因位置,未來透過基因檢測可更精準預測致病機率,以及找出更好的預防與治療方法。 

這項研究刊登在十一月的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台灣研究團隊昨在高醫大發表研究成果。團隊成員、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高居台灣婦女癌症首位,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人,發生原因除與日常飲食環境與懷孕行為改變有關,基因、遺傳也是重要因素,過去曾發現乳癌BRCA1BRCA2 二個基因變異,這二個基因開啟了基因變異與乳癌相關的研究。 

侯明鋒說,為更了解乳癌,臨床醫師收集病患檢體,十多年來台灣共收集二千多名病例,結合中研院及國際合作,這次找到六十五個乳癌基因位置。 

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說,乳癌發生原因非常複雜,需上百個或上千個基因來解釋,這次研究找到六十五個新的乳癌基因位置,加上過去找到的八十五個乳癌基因,共有一五○個乳癌基因位置,讓了解乳癌更往前邁進一大步。 

沈志陽強調,對抗癌症,過去以病的觀點看人,現在要以人的觀點看病,考量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找到每個人致病的基因,透過精準醫學或個人化醫學來治療癌症。「希望未來能把乳癌相關基因全找到,作為個人致病風險評估,透過好的生活環境,如減少飲食油膩、多運動來預防控制。」此外,透過了解這些基因的功能,可發展預防乳癌策略或治療藥物。 

  沈志陽指出,這次研究共有二十五萬筆檢體,樣本數越多才能找到更多基因,顯示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單靠個人力量,無法找到這麼多的基因檢體。

1061108台灣參與研究 找出65個乳癌新基因位置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刊登版面

高醫大攜手中研院、高市醫療團隊 研究乳癌基因榮登國際期刊《Nature

【鮮週報/記者高培德】

高雄醫學大學攜手附設醫院主任歐陽賦、醫師甘蓉瑜、巫承哲、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醫師莊捷翰、大同醫院副教授陳芳銘、醫師高理鈞、旗津醫院、三軍總醫院醫師俞志誠、中央研究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等人共組研究團隊,並積極尋求英國劍橋大學等國際合作,2007年起投入乳癌基因研究,10年來確認150處可能引起乳癌病變基因位置,並完成2000例乳癌個案研究,201711月榮獲國際期刊《Nature》採用,高醫大116日舉行成果發表,校長劉景寬致贈沈志陽紀念品表達感謝,侯明鋒、陳芳銘等人到場見證。

侯明鋒表示,研究結合臨床醫師蒐集病友檢體,並攜手中研院探討環境致癌因素,2017年完成2000例乳癌個案研究,正式發表研究成果。

沈志陽指出,2007年首度從20000個病例中發現5個基因位置,2017年從歐洲及亞洲24萬病例中新增65個,未來期望全數尋獲,作為個人評估罹患乳癌風險參考,並有助投入新藥研發,降低乳癌發生機率。

1061108鮮週報 1

1061108鮮週報 2

1061108鮮週報 3

發現65乳癌基因體位點 台灣躍權威期刊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7日電】

乳癌是女性罹癌的大敵,國內外醫界都致力於研究治療,台灣乳癌研究團隊近來發現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這項重大發現被刊載在頂尖科學期刊Nature

台灣乳癌研究團隊包括高雄醫學大學體系醫院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三軍總醫院醫師俞志誠、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等人,研究成員今天在高醫大召開記者會發布這項研究成果。

沈志陽指出,台灣團隊於2006年成立,團隊近10年來積極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reast Cancer Association Consortium, 簡稱BCAC)的討論與分析,尋找影響乳癌發生的基因,並已發表多篇論文。

這次的研究結果是延續過去10多年來BCAC的乳癌研究又一個高峰,並展現高醫團隊與三軍總醫院臨床醫學與中研院生醫所基礎醫學的共同合作成果。

沈志陽說,10餘年來已發現了85個乳癌基因體位點,這次的研究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他說這些體位點的發現對人類乳癌的發生、預防與治療產生關鍵的貢獻。

沈志陽表示,歐亞合作,將25萬個來自於歐、亞健康及罹癌婦女做為樣本,針對其基因體位點做研究分析,研究結果有助於更準確的診斷乳癌,並做更精準及個人化的治療,同時也有助乳癌的防範。

侯明鋒說,這項研究會讓未來臨床治療選擇用藥更直接、精準。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增乳癌患者15000人。

這項研究成果同時刊載於國際性頂尖科學期刊Nature11月號。

刊登於科學期刊Nature的原文: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65 new breast cancer risk loci

找到65種新乳癌致病基因 台灣團隊登Nature

【聯合晚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中研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本土乳癌研究團隊,參與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將全球24萬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的檢體整合分析,找到65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將對未來乳癌預防、治療產生關鍵性的影響。 

研究團隊上午在高醫大發表研究成果。團隊成員、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是台灣婦女好發癌症首位,每年新增14千多人,除了日常飲食環境,基因與遺傳也是重要因素。尤其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比國外年輕10歲,乳癌致病基因點的新發現,可望讓未來基因檢測更臻成熟。 

該研究11月躍登國際知名期刊「Nature」,展現台灣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合作的亮眼成果。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沈志陽說,過去台灣醫學研究者單打獨鬥,在樣本數限制下,研究成果難被知名生醫期刊接受,此次台灣研究團隊累積10多年來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BCAC)的成果,大規模分析24萬筆檢體(歐洲22萬筆及亞洲2萬筆),其中台灣約占2千筆,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乳癌基因研究。 

  沈志陽表示,帶有乳癌基因者,可能發病、也可能不會發病,不過每帶一個乳癌基因,發病機率是未帶因者的一倍多。目前全球已發現7080個乳癌基因,若再加上新發現的65個基因體位點,將使乳癌基因資料庫更為完整。

1061107找到65種新乳癌致病基因 台灣團隊登Nature聯合晚報

聯合晚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