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體中文
  • English
  • 首頁
  • 高雄醫學大學
  • 秘書處簡介
    • 主任秘書
    • 秘書
    • 行政事務組
    • 法規事務組
    • 校友暨公共事務組
    • 事業發展組
  • 表單下載
    • 行政事務
    • 法規事務
    • 校友暨公共事務
    • 校務研究暨企劃
  • 法規資料庫
  • 會議函文
    • 校務會議紀錄
      • 113學年度校務會議紀錄
    • 行政會議紀錄
      • 113學年度行政會議紀錄
  • 校友傑出事蹟
    • 歷屆傑出校友
    • 歷屆榮譽校友
    • 歷屆校友榮獲高杏獎
    • 歷屆高醫人榮獲醫療奉獻獎
    • 歷屆高醫人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
  • 募捐服務

前端編輯

管理員身份可於登入後,進行網站的前端管理。

  • 首頁
  • RSS
  • 催熟心肌細胞 心衰竭免換心(高醫校友李凱詩)【系列報導】

催熟心肌細胞 心衰竭免換心(高醫校友李凱詩)【系列報導】

  • 蘋果日報_1041028
  • 中國時報_1041028
  • 聯合報_1041028
  • 蘋果日報_1041028
  • 中國時報_1041028
  • 聯合報_1041028

蘋果日報_1041028

催熟心肌細胞 心衰竭免換心

中研院研究領先全球估年救200台人

【蘋果日報/記者陳威廷、蔡明樺/台北報導】

  心肌梗塞是成人最常見的心臟疾病,全台平均每年新增9400名患者,200多人因惡化成心臟衰竭正等待換心,中研院研究團隊昨宣布,領先全球發現人體內4個微型核醣核酸,可促使人工培養的人類未成熟心肌細胞變成熟,注入患者心臟受損處,可替代壞死的心肌細胞,以取代換心,預計2025年可臨床運用。

  根據國健署統計,心臟疾病居國人死因第2位,其中心肌梗塞是成人最常見也致命的心臟疾病,一年奪去2000人的生命,主導該研究的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說,心肌梗塞會造成大量的心肌細胞因缺血死亡,長期將導致心臟衰竭,最後患者只剩換心一途。

從數千個篩選4個

  他說,過去科學界雖能透過胚胎幹細胞或誘導式多潛能幹細胞,促使其分化成未成熟的心肌細胞,但因不具備成熟肌節構造和間隙蛋白,各心肌細胞無法共同跳動,若以此做為細胞治療恐造成心律不整。

  該研究第一作者、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李凱詩說,研究團隊從人體數千個微型核醣核酸中篩選出4個微型核醣核酸,發現用於人工培養的小鼠和人類的未成熟心肌細胞,均可促成其成長為成熟的心肌細胞。研究成果日前登上國際知名期刊《細胞報告》,並被選為封面故事。

最快3年人體試驗

  謝清河說,此研究可望用在細胞治療、新藥開發等用途,未來患者若因心肌梗塞導致部分心肌壞死,只要抽2c.c.的血液,以血球細胞先培養成誘導式多潛能細胞,並進一步長成未成熟心肌細胞,然後加入這4種微型核醣核酸,就可生長為成熟的心肌細胞,之後再注射到心臟受損部位,以替代壞死的心肌細胞。他表示,該細胞療法預計3至5年內做人體試驗,2025年運用在臨床治療。

  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表示,目前全台有208人等候換心,但每年僅約70多人可順利等到捐贈心臟,有50多人因來不及換心病故;若該治療能順利問世,將嘉惠等候換心的患者。

等心最少要4個月

  台北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張忠毅說,振興每年做10至15件換心手術,患者平均要等3到4個月才能等到心臟,在這段期間內患者必須24時外接心室輔助器,對身體和家庭經濟都是沉重負擔,有人因不願意裝而喪命,該新療法對需要換心者是一大福音。

1041028蘋果日報

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讓未成熟心肌細胞變成熟之法。方萬民攝

【心肌梗塞細胞療法步驟】

  1.從患者身上抽2c.c.血液,放在培養皿裡,加入基因轉殖藥物後,使血球細胞成為誘導式多潛能幹細胞,並進一步成長為未成熟的心肌細胞。

1041028蘋果日報 1

  2.加入4款微型核醣核酸(mRNA),促使未成熟的心肌細胞成長為成熟的心肌細胞。

1041028蘋果日報 2

  3.將成熟的心肌細胞注入心臟受損處,替代已壞死的心肌細胞。

   資料來源:謝清河、李凱詩

1041028蘋果日報 3

心肌細胞研究資訊表

  ◎團隊: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李凱詩、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錢煦、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Charles E. Murry

  ◎發現:篩選出4個微型核醣核酸,可促使未成熟的心肌細胞成長為成熟的心肌細胞,用以替代患者心臟內壞死的心肌細胞

  ◎時程:預定2018~2020年進行人體試驗,2025年臨床應用

  資料來源: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

1041028催熟心肌細胞 心衰竭免換心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刊登版面

中國時報_1041028

心肌細胞關鍵解密 疑難心病可望獲救

【中國時報/記者湯雅雯/台北報導】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研究團隊成功找到培養人類成熟心肌細胞關鍵。此技術不僅登上國際期刊,更是台灣獨有、領先全球,未來可望透過移植成熟心肌細胞療法,或研發新藥,預計最快2022年可用在心肌壞死的病患身上,讓心臟病患免去換心之苦。

  心臟病高居全球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排名十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癌症。以心肌梗塞為例,大量的心肌細胞在缺血幾個小時內就會死亡,加上心肌細胞很難再生,因此讓心臟功能衰竭,只能等待換心。此外,臨床上也常見癌症患者因化療造成心肌細胞壞死等副作用。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台大醫院心血管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謝清河表示,歷經9年研究,研究團隊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和心肌前驅細胞共同培養,可催化心肌細胞的成熟度,之後又進一步找到4個「微型核糖核酸」,可抑制ErbB4基因分子,讓心肌細胞更趨成熟。未來若能利用藥物抑制ErbB4的表現,即可使其發育為成熟的心肌細胞。

  該論文第一作者是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李凱詩說,她從人體中5000多個微型核醣核酸中層層篩選,最後找到這4個「關鍵」微型核醣核酸。目前技術可成功催生約80倍數量的心肌細胞,在實驗室的老鼠心肌細胞只要3天成熟、人類心肌細胞21天成熟,技術領先全球。

  謝清河說,此研究成果9月底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報告》(Cell Reports),並被選為封面論文。由於豬的心臟構造和人類相似,團隊下一步將先從豬做大動物實驗,整合水膠或奈米心肌補片技術,植入成熟的心肌細胞,注入心臟需要修補的位置再生治療,未來可望應用在人體臨床實驗上,讓心臟病患者免去來等待漫長的心臟移植手術。

1041028中國時報

中研院生醫所成功培養人類成熟的心肌細胞,圖為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右)與論文第一作者、成功大學臨床醫學所博士生李凱詩(左)。(湯雅雯攝)

1041028心肌細胞關鍵解密 疑難心病可望獲救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

聯合報_1041028

心肌研究登期刊 29歲的她把細胞當嬰兒呵護

【聯合報/記者陳皓嬿/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團隊找到讓心肌細胞成熟生長關鍵因素,靠是團隊和研究論文第一作者黃凱詩數年來對細胞的不離不棄。密集實驗的時期,她甚至一步都無法離開中研院,簡直把細胞當嬰兒呵護養育。

  廿九歲的黃凱詩加入團隊時,領導團隊的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已經發現內皮細胞可以催化心肌細胞成熟;黃凱詩則進一步從五千多個miRNA(微型核醣核酸,功能為控制基因表現),分析出四個具關鍵影響的miRNA。

  但黃凱詩大學時並沒打算走上研究這條路。身為印尼華僑的她來台就讀高醫大醫療資管系,本想畢業後從醫,卻因不具台灣身分證而無法如願。

  黃凱詩喜歡生物、對幹細胞有興趣,大學畢業後,跑到成大修生物、生醫課程。每天往返台南、高雄,並遇到指導老師謝清河。

  老師一句「當不成醫生,妳可以當醫生的老師呀」,讓黃凱詩決定投入研究領域,甚至還雄心勃勃地,決定要碩博士學位一次拿到,「那時笨笨的,根本不知道有多難,還被學長姐笑!」

  但「笨」有笨的好處,搞不清楚狀況加上沒有退路,逼黃凱詩咬牙也要往前走;過去一年養心肌細胞的日子,她幾乎都在實驗室,從早上八點半待到晚上十一點才能離開。

  「細胞很脆弱,一沒照顧好它們,馬上就長得不健康給你看,」黃凱詩笑說。

  幸好,「處『心肌』慮」的黃凱詩沒白費「心機」,在和團隊的研究登上頂尖期刊封面後,今年可望同時拿到碩博士學位。

1041028聯合報

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謝清河(右)和論文第一作者黃凱詩(左)團隊成功培養出成熟心肌細胞。記者陳皓嬿/攝影

1041028 29歲的她 把細胞當嬰兒呵護聯合報

聯合報刊登版面

  • 內部控制
  • 電子公文專區
  • 分層負責明細表
  • 國內校級策略聯盟合約
  • 新進教師資訊
  • 大學社會責任

2014  © 高雄醫學大學 秘書處
建議使用 Chrome / Safari / Firefox 瀏覽

  • 校址: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 電話:07-312-1101 ext. 2101/2102/2103
  • 傳真:07-321-2062
  • 信箱:sec@kmu.edu.tw

 

後台管理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