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受助童 他回鄉行醫、墾荒田

【中國時報/潘杏惠】

  出身花蓮縣秀林鄉的太魯閣族醫生戴豐秋,族名為abone aki,aki是他父親的名字,abone則是指有骨氣的男人;該族的傳統命名文化,是在子女名字的後面連上其父親之名。

  戴豐秋說,母親務農,父親是牧師,小時候父親每月收入不過50元,微薄薪水還得養4個孩子,家境相當貧困,還好有台灣世界展望會的資助,日子勉強過得下去。

  他回憶,童年時光很喜歡上學,因為如果不去學校,他就得跟著家人上山養牛、種菜,實在太辛苦,而且書念得好,老師就對學生特別好,讓他更努力向學。他從小就想當老師掙鐵飯碗,可惜考不上師專,重考上高雄醫學院,當起公費生。

  現年45歲的戴豐秋,很能體會偏鄉醫療資源的貧乏,自高醫畢業後,曾到蘭嶼等地當醫生,7年前回到故鄉花蓮,在瑞穗鄉富源開診所。他說,當地原本有位老醫生,幾年前過世後,長達1年沒醫生進駐,他決定落腳於此,但經營初期很艱辛。

  戴豐秋解釋,對當地人來說,他畢竟是外人,每天早上8點開業到晚上10點,拉長營業時間增加客源,撐了3年,診所生意慢慢上軌道。他說,「我出身外科,當然也想開大刀,但一輩子能開幾次大刀?能把阿公、阿嬤身體hold住,不要讓小病變大病,也很重要。」

  儘管平時看診忙碌,戴豐秋不敢耽誤本業,但也想實踐夢想,目前利用周末休診時間回部落耕耘咖啡園地,也應台灣世界展望會、公部門邀約,到小學、咖啡館分享他的生命故事,「長這麼大,有那麼多的天使在幫助我們,我一定要以行動回饋社會。」

1041214曾是曾助童 他回鄉行醫墾荒田中國時報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