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髖部骨折 恢復行走不到半數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
林婆婆是一位七十八歲的健康阿嬤,每天早上固定到公園運動至少一個小時,日常生活也過的很快樂,一天半夜,因為前晚睡前喝了太多水,也吃了安眠藥。睡到一半忽然覺得尿急,急急忙忙的去上廁所,但不小心跌倒了。跌倒後,覺得右鼠蹊部疼痛,被家人送到醫院,經X光診斷,發現是右股骨頸骨折。在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健康狀況不錯,術後一天疼痛較改善之後就下床以輔助器行走。幾天後,傷口狀況穩定後就回家休養了。
高醫大骨科學副教授兼大同醫院骨科主陳崇桓表示,「髖關節」是股骨頭和髖臼的結合,就像一顆球嵌進一凹形窩,賴此特殊的構造,髖關節除了具有先天的穩定性,外圍仍有韌帶支持。在一般活動中,需要以髖關節為支撐點來平衡體重,故髖關節要承受比體重多好幾倍的壓力。老年人髖部骨折(包括轉子間骨折及股骨頸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五,將來恢復行走的能力不到一半!這個數字讓所有的人嚇了一跳,可見銀髮族發生髖部骨折問題的嚴重性。
陳崇桓表示,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適應症分為兩種,一是全髖人工關節置換:包括退化性髖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外傷性關節炎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第五、六期。二是半髖人工關節置換;主要用於位移性股骨頸骨折。林婆婆接受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健康狀況不錯,術後一天疼痛較改善就下床以輔助器行走。幾天後,傷口狀況穩定後就回家休養。陳崇桓表示,林婆婆跌倒後造成右鼠蹊部疼痛,若施行半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需要冒手術及術後照顧時身體狀況變化的風險,若林婆婆在術後一天疼痛較改善之後,在有足夠的體力的狀況下,就有機會下床以輔助器行走。甚至將來仍可恢復正常生活。若體力不佳無法行走,至少可在術後幾天內坐輪椅移動。
但若採取保守治療雖無手術及術後照顧的風險,仍要面對兩大問題。一是因為疼痛造成長期臥床進而使痰不易咳出,因而引發肺炎,二是長期臥床造成褥瘡。所以不管是怎樣的決定對家屬而言都是兩難。所幸,林婆婆能有不錯的恢復,但還是有不少病人因身體狀況不佳無法接受手術治療。這時就需鼓勵病人在疼痛可以忍受的狀況下早一點坐起來,減少肺炎及褥瘡的併發症,以增加存活率。總之,髖部骨折對老年人來說是一項相當危險的情況,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其發生,保持家中乾淨及走道的清潔,不要隨地堆置雜物,為長輩們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才是給長輩最好的禮物。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