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幸司科技防治登革熱 獲醫奉特殊貢獻獎
【聯合報】
第29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揭曉,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8位,均是醫師,分別為連文彬、陳宏基、杜元坤、郭成興、陳持平、尹莘玲、林炫沛、簡志成;特殊醫療貢獻獎得主為高醫大教授余幸司;團體醫療奉獻獎為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
本屆醫奉獎報名,共收件個人醫療奉獻獎33件、特殊醫療貢獻獎3件及團體醫療奉獻獎18件,獲獎三類獎項分別為,個人醫療奉獻獎8名、特殊醫療貢獻獎1名、團體醫療奉獻獎1名,
連文彬於台大醫院內科服務,87年退休後仍持續服務,迄今65年,曾外派薩爾瓦多協助發展心臟病的診療,並赴沙烏地阿拉伯協助規畫吉達醫院心導管檢查室。陳宏基研究多重畸形的重建手術,率領團隊至印度進行國際人道救援,並培訓國外醫師。
杜元坤投入骨科顯微重建手術,到先進國家示範;也到落後國家治療當地人,義診足跡遍及五大洲27個國家。郭成興長年在缺乏婦產科醫師的台東縣,接生超過30%嬰兒,最高紀錄單月接生78人。
陳持平長期獻身於醫學遺傳檢驗及遺傳諮詢特殊醫療領域,救回已被判定異常需引產之胎兒逾千餘小生命。尹莘玲投入兒少保護,輔導全國各級醫院建構兒少保護醫療服務模式。林炫沛共同創立罕見疾病基金會,推動罕病防治及藥物法,與國內外罕病特殊治療研發和臨床試驗團隊接軌,建構國內罕病治療模式。簡志成自大學時期即投入學校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在南投信義鄉山區推廣口腔衛生教育。
獲頒特殊貢獻獎的余幸司,運用防疫新科技成功防治登革熱,於國衛院內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開發病媒蚊監測技術及防疫平台、防治規畫等,以東南亞蚊媒傳染病防疫網絡,開啟國際交流合作平台,奉獻一生深耕醫學教育。
屏東基督教醫院原鄉工作團隊榮獲團體獎,自46年屏基成立山地醫療服務隊至山區部落義診,67年起成立公共衛生室,定期前往山區及偏遠地區實施醫療保健措施,87年成立原住民長期照顧研究室,隨後開闢原住民特別門診,近年也投入原鄉失智篩檢、失智友善社區營造、高齡服務。
從治療到科技防疫 余幸司用創新決勝負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做事情不能後知後覺、要先知先覺,做新的事情才能贏人家!」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余幸司在醫界服務近半世紀,臨床診療及醫學研究享譽國際,2014年獲國際皮膚科學會聯盟頒發終身成就獎。余幸司將科技應用在皮膚科診療上,2015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他接任國衛院代理院長,導入「科技防疫」,成功扭轉全台四萬多例本土個案的慘況,成東南亞各國取經對象。
早在台灣皮膚科醫師用肉眼看診的1980年代,余幸司從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學成歸國,在診間直接用顯微鏡觀察病灶,並成立「皮膚生理功能暨影像檢查室」,透過皮膚生理功能檢測、動態微循環偵測及影像分析等,對皮膚疾病進行診斷與追蹤。
余幸司更發現,皮膚病可能反映身體其他問題,包括當時流行的烏腳病及砷癌,以及動脈硬化、先天性心臟病、糖尿病、硬皮症、分節型白斑及小兒肥胖等,皮膚微循環的異常變化,都是診斷及病情追蹤的重要依據。
赴日讀書 開啟新視野
余幸司坦言,選擇走皮膚科,因當年台灣皮膚科醫師少、競爭也少,「想要多一點自己的時間」,直到1975年赴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讀博士,意外開啟新視野。
余幸司回憶,東大醫學部皮膚科除了臨床和研究兩部門,研究部門還細分為顯微、生化、病理、細胞培養等科,連百年前的病歷都有,至少超前台灣20、30年。
余幸司在日本花一年半取得專科醫師執照,邊看診、邊進修研究,是該科唯一台灣醫師,雖然教授和同事都對他不錯,但在人才濟濟的競爭環境下,余幸司體認「要超越這些人,才能被承認」,在日本幾乎每月都發表特殊案例。
他回憶,有次某大公司連續7、8位包裝部門員工來看診,手上不明原因長白斑,其他醫師只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理變化,他為了找病因,用雞胚胎培養病理切片,發現原來是包裝材料中的酚類與皮膚組織的蛋白酵素結合,破壞黑色素生成,形成白斑,提醒員工工作時要戴上手套。
書是死的 病人才是活醫學
余幸司也發現許多皮膚疾病,與系統性疾病關連大,有次一名全身長滿黃色扁平瘤的60歲婦人,各項檢查數值都正常,但他注意到補體CH50數值偏低,找免疫科醫師研究後,確定是免疫疾病引發全身性扁平瘤。「教科書上沒有的,病人身體會告訴你;書是死的,病人才是活的醫學!」
余幸司博士論文題目是白斑治療,他投入低能量雷射治療白斑研究超過20年,更是光生物調控療法的先驅研究者。
首創低能量雷射治白斑
1989年余幸司得知中醫用低能量雷射止痛,他也引進皮膚科,想協助帶狀疱疹患者止痛,治療時意外發現,疱疹變白部位在光照下出現黑點,代表皮膚毛囊細胞中有黑色素再生,他花20多年找出機轉,證實近紅外光可促進幹細胞增生。
2003年,余幸司首創以低能量紅色雷射光(後改用LED紅光)治療白斑,打破國際長期用中波長紫外光照射治療方式,不僅安全、價格低廉,病灶周圍皮膚也不會因照射而變黑,成為健保白斑治療給付項目;還成功與LED產業結合,建立轉譯平台。光生物調控療法除了皮膚病,還應用在神經精神科、眼科、免疫風濕科、骨科及牙科等。
余幸司謙虛說,獲獎「是站在別人走過的路上前行」,他常告訴學生「愈高處者要愈謙虛」,「醫者看的是病人,而不只是疾病」。
出動GIS 對抗登革熱
余幸司卸任高醫大校長後,2014年轉往國衛院,當時登革熱疫情嚴重,他提出「科技防疫」,任內包括補蚊網及無人載具監測、地理資訊系統(GIS)顯示及預測疫情分布、即時病媒蚊警告系統、手機防疫APP等陸續上線,讓登革熱防疫人員的科技配備大幅升級,更能掌握疫情動態做出因應策略。
「要用創新贏過別人,不是copy來、copy去,那只是組裝車」,余幸司再度將科技應用落實在防疫上,並在台南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中心,整合台南、高雄、屏東等地資源,展開疫情聯防與控制。此外,國衛院也與位於越南的巴斯德研究所合作,連結東南亞蚊媒傳染病防疫網路;隔年登革熱案例從全台4萬多例降至7百多例,今年截至8月底止,全台4百多例。
關注PM2.5 「應建預警系統」
關注環境醫學的余幸司思索,南部除了登革熱,還有空氣汙染,他說,這幾年常看到PM2.5調查與研究發表,不知「為何調查有錢、解決問題沒錢?」「登革熱有預警系統,PM2.5也該建立預警系統」,余幸司認為,如有國家級戰略介入,全國專家投入,一定能大幅降低空汙對南部民眾健康造成的危害。
近幾年,余幸司也開始關注高齡醫學,他觀察,兒童有小兒專科醫師,與成人醫療區隔明確,但老人家生理狀況一直衰退,飲食、睡眠都與相對穩定的成年人不同。
多家醫學中心雖設有老年或高齡醫學科,但醫學研究沒有將老人和成人做太多區隔。日前余幸司建立「皮膚生理性老化與陽光下老化之診斷標準」,做為高齡者皮膚照顧與治療依據。
余幸司感嘆,台灣醫療產業發達,但病人也愈來愈多,日新月異的科技如AI,不能善加利用就只是工具,無法解決與生命相關的問題。「年輕人忙開會、重視數字績效評比;老人有許多時間想,可以做年輕人無法做到的事情。」善於創意運用科技的余幸司又在思考,要在高齡議題上開發什麼好點子。
第29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 余幸司小檔案
年齡:74歲
出生地:嘉義市
現職:
● 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
● 國家衛生研究院名譽研究員
● 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學歷: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
● 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校長
● 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代理院長
主要事蹟:
● 首度將科技應用在皮膚科診療,成立「皮膚生理功能暨影像檢查室」。
● 以「科技防疫」迎戰登革熱嚴峻疫情,連結東南亞防疫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