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9成事前曾「生氣」 專家想出靠AI預防

【自由時報/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

科技部舉辦的2019未來科技展今天閉幕,高雄醫學大學、中正大學和交通大學跨校團隊打造出人工智慧辨識情緒系統獲得人氣獎,將可應用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教授林宜美指出,根據國外研究,9成心肌梗塞病人發病前2小時經歷生氣的情緒,系統可即時監測情緒並提醒使用者並加以預防。

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林宜美、國立中正大學教授余松年和國立交通大學教授方偉騏團隊,以人工智慧AI技術為基礎,開發出可以辨識情緒和生理訊號的整合系統,將可應用到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人日常照護使用,在2019未來科技展中獲得許多關注,今天獲頒最佳人氣獎。

林宜美表示,過去國內外研究發現,生氣會讓心跳反應變大,比較容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團隊希望透過偵測情緒來預防,另外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如果心血管疾病病人有合併憂鬱的狀況,發生心肌梗塞後一年半的死亡率會比較高,如果可以知道病人情緒狀態,也可以透過生理訊號偵測,提早進行情緒改善。

林宜美指出,2014年國外研究已經發現,經過長期追蹤,90%93%心肌梗塞的病人,發生2個小時前曾經歷生氣的情緒,不一定是當下在爬山或運動,可能只是單純文書工作,但是經歷生氣、煩躁的情緒,或是生悶氣也可能,可是自己沒有覺察,因此危險性更高。

林宜美說,團隊開發的系統可以量三個訊號,脈搏脈波可以反映心跳和心跳變異率,而變異率這個指標在國內外蠻多研究證實跟情緒和疾病有關,另外原始心電圖則可以知道心跳波形有沒有心律不整的狀態,腦波帽則可以測量腦波,因為大腦跟情緒有關,可以更直接知道情緒和腦波反應。

此外,系統還更進一步提供放鬆和呼吸訓練,林宜美表示,病人可能有負面情緒發生卻沒有覺察,經過系統提醒覺察後,還可以透過AI心理師,由軟體協助進行放鬆、呼吸、腦波專注力和腦波放鬆訓練,一方面讓病人覺察情緒,另一方面也能學到方法放鬆,讓身心更健康。

高雄醫學大學從臨床端,收集到病人生理訊號和情緒給其他兩個團隊,中正大學團隊負責脈搏脈波訊號和血壓資訊,進一步寫成演算法,用機器學習方式,交大團隊則負責腦波部分,整合心電圖和脈波,透過機器學習和晶片,放到系統中產生情緒辨識的畫面。

余松年表示,經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演算法,讓系統正確分辨正負向情緒,再配合呼吸導引的訓練,可以讓使用者情緒逐漸平緩,從負向情緒導引成正向情緒,而且居家裝置在家裡就可以操作。方偉騏指出,希望把系統發展成健康照護家庭使用,透過穿戴式裝置,結合應用情境,同時監測生理和心理狀況。

未來科技展閉幕/AI系統顧心血管 獲最佳人氣獎

【自由時報/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

2019未來科技展昨天閉幕,科技部統計逾10萬人次觀展。其中,由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林宜美、中正大學教授余松年,和交通大學教授方偉騏團隊,以人工智慧AI技術為基礎,開發出可以辨識情緒和生理訊號的整合系統,可應用到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人日常照護使用,獲頒最佳人氣獎。

林宜美指出,國外研究,9成心肌梗塞病人發病前2小時經歷生氣的情緒,該系統可即時監測情緒並提醒使用者加以預防,還可透過AI心理師,由軟體協助進行放鬆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