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0701_臺灣時報
- 1050701_中國時報
- 1050701_蘋果日報
- 1050701_蘋果日報
- 1050701_蘋果新聞網
- 1050701_自由時報
- 1050701_中央通訊社
- 1050701_東森新聞
- 1050701_臺灣時報
- 1050701_中國時報
- 1050701_蘋果日報
- 1050701_蘋果日報
- 1050701_蘋果新聞網
- 1050701_自由時報
- 1050701_中央通訊社
- 1050701_東森新聞
1050701_臺灣時報
高醫大師生 感恩大體老師
【臺灣時報/記者黃福鎮/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於昨天日在實驗大樓六樓進行大體老師入殮儀式,上午十一時假國研大樓會議廳舉辦人體暨器官捐贈感恩大會,上百位師生同聚一室感念大體老師並對家屬的大愛。
今年度計有二十位大體老師陪伴學子渡過解剖實習課程,包括盧光復、張淑娟、陳明信、陳燕、沈德翰、曾松金、楊玉桃、陳丹桂、鄧安祥、劉金蘭、伍文斌、陳繡琴、簡文欽、林宏一、盧遜貞、黃奇、丁照蘭、何博士、王玲芬、蔡清仲等。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致詞時感謝每一位大體老師及家屬,由於大體老師與器官捐贈大德以其個人的無私奉獻,引領高醫的學子們真正進入醫學專業的殿堂,使醫學生透過實際的人體解剖,認識人體精密的結構,也因為大體老師無言無聲卻震撼心靈的教誨與大愛精神,號召高醫的學子們成為謙卑學習並具有使命感的醫學生。
醫學系四年級林同學在致詞時提到,剛開始與大體老師見面那種緊張而顫抖的雙手,謹慎地劃下醫學生涯裡的第一刀,才發現原來師長口中知識不再只是書本上的圖像或文字,而是真實存在的人。後醫系二年級吳同學的謝詞中也提到對於大體老師的感恩與不捨,從一開始的生澀到熟悉,大體老師不僅僅教會了他們醫學知識,也教導他們在醫學知識背後的人文關懷,將深刻影響到他們未來行醫的道路。高醫大表示,自民國四十四年至今,捐贈大體提供高醫大作為教育研究的大愛者計有一千兩百名(含無名氏),捐贈病理者計有三百八十一位,捐贈器官者有一百一十三位。大體老師的喜捨身軀成就對人類醫學進步的大愛,「奉獻無私」是人生最可敬的目標和生命的真諦,也深化了醫學系學生「尊重生命、追求真理」的核心價值。
臺灣時報刊登版面
1050701_中國時報
大體空間不足 高醫大推樹葬
【中國時報/記者呂素麗/高雄報導】
捐贈大體風氣開放,高雄醫學大學大體老師來源充足,有時因空間不夠而婉拒大體捐贈;另放置大體骨灰的納骨堂也接近飽和,今年開始,高醫大鼓勵樹葬,讓後事更環保,也節省放置空間。
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主任王森稔表示,目前醫學系學生大約15人共用1位大體老師,最理想是10人共同1位大體老師,是未來目標。
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說,高醫大每年需要20名大體老師,都是民眾捐贈,學校放置大體的庫存以50名為上限,由容納空間有限,視每年需要而定,有時會因空間飽和而婉拒大體捐贈。
她說,大體處理需防腐浸泡2年以上,才提供學生解剖課程使用,大體在解剖課1年期間都在開放空間,因此,防腐程序很重要。
解剖課程結束後,大體經由學生縫合,恢復舊貌,並舉辦入殮火化儀式,骨灰若家屬未能帶回,則安置在高醫大納骨堂。
納骨堂目前放置784位大體老師的骨灰,預計可再容納150位,納骨堂與坊間納骨塔一樣,供奉地藏王菩薩,早晚播放佛號,每年中元普度拜拜,都約有200位家屬參加;由於骨灰放置空間有限,今年起,校方推廣樹葬,希望未來讓大體老師的身後事更環保。
高醫大昨天舉辦大體老師追思感恩大會,有家屬、師生上百人參加,其中教一輩子的書,高雄市文府國小退休總務主任盧光復,2013年 4月因心肌梗塞猝逝而捐大體,他的妻子陳淑華出席追思會,憶起老公忍不住淚流滿面,她說,老公一輩子奉獻給教育,最後也用大體「最後一次教學生」,她感傷又欣慰。
陳淑華昨天參加高醫大大體追思感恩大會,凝視亡夫盧光復的遺照,神情感傷。(呂素麗攝)
中國時報刊登版面
1050701_蘋果日報
「老公課上完安心走吧」
夫捐遺體供解剖功成火化妻淚送
【蘋果日報/記者吳慧芬、楊適吾/高雄報導】
「老公!課上完了,可以安心走了!」三年前,高雄市文府國小老師盧光復因心肌梗塞猝逝,享年五十六歲,妻子陳淑華捐出大體,高雄醫學大學將其泡在福馬林液中快三年,確保不會腐壞,今年二月起讓盧當大體老師,為學生上了一學期的解剖課,如今學期結束,高醫大昨舉辦火化儀式,陳淑華來為丈夫送行。過程中她數度淚流滿面,但也驕傲一輩子疼惜學生的丈夫,即使到死,仍為醫學系生上最後一堂課。
高醫大昨辦二十位大體老師入斂與火化儀式,很多家屬送行,高醫大校長劉景寬感謝家屬的割捨,成就醫學教育。盧光復是其中一位大體老師,在追思會場,學校準備了感恩海報,陳淑華輕撫笑容滿面的老公照片,泣不成聲。
生前用愛代替打罵
她說,丈夫當了三十幾年老師,心心念念都是教育,四年前,她在高醫大辦畫展,看到大體老師勸募活動,丈夫與她一同簽署,「沒想到這麼快就用上」。隔年四月,丈夫因心肌梗塞昏倒,自此離世,她把大體捐給高醫大。今年二月,校方通知遺體做好防腐,能授課了,那時她才重見離世近三年的先生,一臉安詳躺在教室。
陳淑華說,昨再見到丈夫時,丈夫全身纏滿紗布,連面容都包住,「應該是被解剖很多次,讓學生都看清楚人體構造了」。
陳淑華說,丈夫自台東師專體育科畢業後,先在花蓮國小擔任體育老師,後來回故鄉高屏,先後擔任國中小老師與球隊教練,他每天清晨開車載學生去練球,總以愛來代替打罵教育,曾得教育部師鐸獎,「他真的是個很好的人」。
醫學生:一生受用
高醫大解剖學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說明,有人願當大體老師,校方會在遺體血管打進約八公升防腐劑,再將屍身浸泡在福馬林液二至三年,才能成為不會腐壞的大體老師,每位大體老師授課一學期後會辦隆重告別式,把遺體火化。
高醫大學生洪啟恩說,沒上大體老師課前,人體器官構造只能靠書本摸索,與現實有差距。大體老師奉獻身體授課,令人感佩,讓每名醫學系生一生行醫都受用。
撿骨師也曾是學生
陳淑華說,昨先生火化後,撿骨師突喊她師母,接著說:「我是盧老師的學生,國小時受到老師照顧。」她說:「緣分好奇妙,他把光復的骨灰整理得好好的,像是一生奉獻教育最後的福報。」
盧光復小檔案
●享年:56歲(1957—2013)
●家庭:與妻陳淑華育有1子1女
●學歷:台東師專體育科
●生前職業:國小教師
資料來源:盧光復遺孀陳淑華
列隊送行 大體老師盧光復火化時,高醫大學生雙手合十,列隊祝禱。盧太太提供
陳淑華看著亡夫盧光復的海報,數度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楊適吾攝
盧光復(左)生前與妻兒合影。盧太太提供
蘋果日報刊登版面
1050701_蘋果日報
大體老師難勸募 10學生用1具
【蘋果日報/記者吳慧芬、黃任膺/高雄報導】
成就教育
大體老師成就醫學教育,但勸募不易,高雄醫學大學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說,高醫大平均每年勸募到二十位大體老師,一學期有十五至二十名醫學系生受用,每周一天圍在大體老師旁輪流解剖。
可放校內骨灰室
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主任王森稔說,大體解剖是醫學系必修課,學生靠大體老師才能真正認識人體結構。中國醫藥大學解剖學科教授周永承說,一學期至少要用到二十具,因勸募不易,平均八到十名學生使用一個大體。
醫學院師生對這些大體老師很尊敬,何宛怡說,在高醫大約六至七成家屬會讓大體老師火化後的骨灰,存放校內骨灰室,接受全天候誦經與後世學生追思。
周永承說,為推動醫學教育,中部醫院會透過中部遺體處理中心統整調度,檢方也會協助捐贈無名屍,若醫學院有附設醫院,會透過護士、志工幫忙勸募大體。
1050701_蘋果新聞網
浸福馬林3年 她讓過世老公繼續當老師
【蘋果新聞網/記者吳慧芬/高雄報導】
高雄市文府國小前教師盧光復,3年前的4月19日因心肌梗塞離世,享年56歲,妻子陳淑華捐出他的大體,高醫大將其泡在福馬林液中快3年,確保不會防壞,今年2月起讓盧當大體老師,為學生上一個學期的解剖課,如今學期結束,高醫大今辦大體老師火化儀式,陳淑華來送行,看見纏滿紗布的盧光復,她欣慰地說,「老公,課上完了,可以安心走了。」高醫大今辦大體老師入斂與火化儀式,很多家屬來送行。高醫大說,大體老師告別式比一般人都來得晚,這是因他們都需躺在教室一個學期,供學生上解剖課,因此上課前,每位老師都需泡福馬林至少2年,確保屍身不會腐壞。盧光復是今天火化其中一位大體老師,前來送行的妻子陳淑華說,盧當了30幾年小學老師,生前心心念念都是教育,死前約1年多,愛畫畫的她在高醫大辦畫展,看到大體老師勸募活動,盧光復與她一同簽署,沒想到這麼快就用上。陳淑華說,盧光復一生奉獻教育,死了後軀殼還能教育醫學系生,這是先生的心願,因此在2013年4月,盧光復因心肌梗塞離世,她即捐出盧的遺體,直到今年2月,高醫大通知先生遺體做好防腐能授課了,她得以重見離世近3年的先生,一臉安祥躺在教室。陳淑華說,今天再見到已上一學期解剖課的盧光復,盧光復已是全身纏滿紗布,連面容都包住,應該是被解剖很多次,讓學生們都看清楚人體構造了,她低頭告訴先生,「老公,課上完了,可以安心離開了。」高醫大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說,一旦接獲有人願當大體老師,會在其遺體血管打進八公升防腐劑,再將屍身浸泡在福馬林液中,至少要二至三年,才能真正成為不會腐壞的大體老師,在課堂中授課,每位大體老師授課是一個學期,之後會辦像今天般隆重的告別儀式,再把遺體火化。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主任王森稔說,大體老師可讓醫學系生真實了解人體構造,捐出身體成就醫學教育的精神令人感佩。校方人員指該校設有骨灰室,24小時播放頌經,約有7成大體老師火化後,家屬會選擇將其骨灰,繼續放在校內骨灰室,至今已存放750罈,快放滿了,因此,今年起會宣導大體老師樹喪的觀念。
大體老師盧光復全身裹著紗布,盧妻(右四)等家屬送他最後一程。盧太太提供
盧光復畢生奉獻教育,死後仍當大體老師繼續教育下一代。楊適吾攝
陳淑華摸著追憶亡夫當大體老師的感恩海報,數度淚流滿面。楊適吾攝
高醫大今辦大體老師追思與感恩會,憶及親人有人頻頻拭淚。楊適吾攝
大體老師盧光復生前與家人開心合照。盧太太提供
盧妻見丈夫最後一面。盧太太提供
1050701_自由時報
捐贈大體感恩會 淚光閃閃
【自由時報/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今舉行捐贈大體感恩會,大體老師盧光復是國小退休老師,3年前因心肌梗塞過世,生前簽下大體捐贈,她的妻子陳淑華今哭著訴說丈夫一輩子奉獻教育,身後仍捐出軀體教育醫學系學生。
高醫大校長劉景寬致詞感謝,每位大體老師及家屬,因為他們無私奉獻,引領高醫學子進入醫學專業殿堂,並希望高醫學子成為謙卑學習並具使命感的醫學生。
高醫大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也說,高醫大每年約需要20名大體老師,都是民眾捐贈,大體需浸泡2年,才能提供學生解剖課使用,高醫大庫存大體的空間最多50具,有時會因空間不足婉拒捐贈。
解剖課程結束後,會通知家屬並將大體送火化,最後安奉在納骨室,何宛怡說,高醫納骨室可容納780人,目前只剩150位,約還可使用5年,未來積極推廣樹葬,希望身後事更環保。
捐贈大體感恩會也邀家屬出席,大體老師盧光復是文府國小的退休主任,他因高血壓,3年前某天凌晨突然倒地不治,生前他簽下大體捐贈,他太太陳淑華幫他完成遺願。
陳淑華今出席感恩會,她回憶起丈夫過世前一晚,她在客廳畫畫,丈夫在看書,當時無比幸福,沒想到人生無常,隔天竟天人永隔,她說先生當了30年國小老師,一輩子都奉獻給學生,最後也捐出大體當作醫學及教育用途。
1050701_中央通訊社
大體老師年需求20人高醫感念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30日電】
高雄醫學大學為醫學解剖課每年準備20名大體老師,高醫今天舉辦人體器捐贈感恩會,家屬懷念親人紅了眼眶,不過他們都說圓了親人捐大體的遺願。
高醫大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說,高醫大每年約需要20名大體老師,都是民眾聯繫捐贈,由於容納空間有限,偶爾也會因空間不足婉拒。她坦言高醫該擴充大體儲存空間。
她說,大體需要浸泡約2年的時間,才能提供解剖課程使用,因為學生解剖課需要1整年使用,浸泡是重要的過程。
結束解剖課程後,高醫會通知家屬並將大體送火化,最後安奉在高醫的納骨室內並配合禮俗祭拜。
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主任王森稔表示,目前高醫醫學系學生大約15人共用1位大體老師,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提升為10人共用1位大體老師,讓學生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為了解剖學的需要,高醫大還設置了1間納骨室,大約有800多人的空間,目前只剩約百個位置,高醫正在研擬未來要鼓勵捐贈大體的家屬,同意樹葬,讓身後事更環保。
高醫大舉行捐贈大體感恩會有10名家屬出席,大體老師盧光復是文府國小的體育老師、總務組長。喜歡運動的盧光復身體健朗,卻有高血壓的慢性病,於1天要晨運前倒地不治。生前他簽下大體捐贈,於是太太陳淑華順應他,為他完成遺願。
陳淑華今天出席感恩會,她為先生驟逝傷心難過,不過回憶及與先生共處快樂的時光,也流露出滿足幸福的笑容。
民眾陳淑華為夫捐贈大體,完成他的遺願。她說這是件好的事,有助於醫療研究,她30日表示,也追隨先生完成預簽捐贈大體同意書。中央社記者王淑芬攝 105年6月30日
1050701_東森新聞
「大體老師」泡福馬林3年妻:課上完,可以安心離開了
【東森新聞】
高醫大昨天舉行大體老師入殮與火化儀式,其中一位大體老師是曾任職於高市文府國小的盧光復,3年前因為心肌梗塞驟逝,享年56歲,由於生前曾簽署捐獻大體同意書,因此妻子陳淑華依照其遺願,替先生完成最後一件事,盧光復終其一生都為了教育,為了學生奉獻,火化儀式前,陳淑華前來送行,並告訴先生:「課上完了,可以安心走了」。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盧光復當了30年的國小老師,4年前,愛畫畫的陳淑華在高醫大辦畫展,碰巧看到大體老師勸募活動,夫妻倆於是一同簽署同意書,陳淑華表示,盧光復將一生都奉獻給學生,希望死後還能盡最後一點心力,只是萬萬沒想到這一切來得如此快速。
高醫大解剖科助理教授何宛怡表示,擔任大體老師前,必須在血管內注滿福馬林,並泡在福馬林中2到3年,確保身體不會腐壞,以供醫學院學生上課教學用,課程結束後,會辦隆重的告別式,感謝大體老師們的貢獻。
今年2月,盧光復開始擔任大體老師,一臉安詳地躺在教室裡,為學生上了一學期的解剖課,如今課程結束,盧的最後心願也了,當陳淑華再見到丈夫時,全身包滿紗布,她表示,這應該是被解剖很多次,她低聲告訴丈夫,「老公,課上完了,可以安心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