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710_民報電子報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頒獎 人權醫師陳永興赴美受獎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主辦第二屆廖述宗紀念獎得獎人:彭明敏、陳永興
【民報/文 政治中心】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為紀念已故生化研究巨擘廖術宗教授所設置的設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今(10)日在北加州台灣人美西夏令營舉行第二屆頒獎典禮,今年兩位獲得社會奉獻獎者,分別為彭明敏教授和人權醫師陳永興。其中,陳永興醫師並親赴美國受獎並發表專題演講。
根據美國最新傳回來的頒獎典禮現場訊息指出,陳永興醫師在受獎後的20分鐘演講裡,細數他這幾年來到東部偏鄉投身醫療服務,退休後轉而籌辦媒體為台灣人發聲,以及近來投入健全私校董事會民主化推動工作的艱辛歷程,感動現場三百位參與這次夏令營的台灣同鄉與北美洲教授成員,其中甚至已有與會教授在推特上感動留言:「他(編按:陳永興)贏得standing ovation at 300人的convention in San Francisco. 恭喜。高醫人的榮耀!」
「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獎項是為紀念於2014年去世的廖述宗教授而創設。主要精神在於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今年是第二屆,去年第一屆得獎者為台獨老前輩史明與當時還是中研院學者、現為立委的黃國昌。
根據主辦單位的提供資料顯示,第二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是以「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表彰陳永興醫師和彭明敏教授。
主辦單位表示,陳永興醫師於1980年代無畏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與鄭南榕等人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開啟二二八平反的序幕。長期以來除了在醫學專業上造福社會,更對台灣的文化人權與民主做出卓越貢獻。
陳永興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任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院精神科主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衛生局局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等職。行醫濟世之外,也長期參與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公義,為台灣民主做出貢獻。
在1980年代,陳永興醫師無畏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出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228公義和平運動召集人,突破禁忌,開啟228平反的序幕。他也致力台灣文化運動與反對媒體壟斷,曾任《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擔任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長達六年,致力於關心台灣人口老化和偏鄉醫療的問題,他並於2014年發起籌組《民報》,現擔任該報董事長。
另一位得獎者彭明敏教授(左圖,民報資料照片),更是台灣民主運動的先行者。主辦單位表示,早在1964年,彭明敏教授即與謝聰敏、魏廷朝共同起草〈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其後流亡海外期間,仍積極為台灣民主與獨立發聲。畢生傳播自由主義的理想,堅持維護台灣的主體性價值,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展現知識分子的風骨與正派學者的風範。
主辦單位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表示,彭明敏的耕耘不是長期而是終身。今年93歲高齡的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這位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學者,長年保持作為一位正派獨立知識分子的風骨;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在太多台灣政治人物的立場如變色龍般的社會中,他的誠實、正直和言行一致,更顯難得和可貴。彭明敏教授是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理當得獎人選。
▲人權醫師陳永興獲頒第二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受獎演獎時他細數這幾年來到東部偏鄉投身醫療服務,退休後轉而籌辦媒體為台灣人發聲,以及近來投入健全私校董事會民主化推動工作的艱辛歷程,感動現場三百位參與這次夏令營的台灣同鄉與北美洲教授成員。
▲人權醫師陳永興(左二)獲頒第二屆廖述宗教授紀念獎
彭明敏教授
1050710_民報電子報
【廖述宗獎得主】陳永興醫師~關心台灣文化、人權,為理想投身政治
【民報/文教中心/綜合報導】
【編按】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ATPA)於2015年設立「廖述宗教授紀念獎」,本獎項主要精神在於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日前NATPA 理事會公佈2016年第2屆「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兩位得獎者名單,分別是陳永興醫師與彭明敏教授。NATPA今年7月初年會時將舉行頒獎活動。
【得獎人陳永興醫師簡介】
陳永興醫師於1980年代無畏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與鄭南榕等人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開啟二二八平反的序幕。長期以來除了在醫學專業上造福社會,更對台灣的文化人權與民主做出卓越貢獻。
陳永興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曾任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院精神科主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高雄市衛生局局長、羅東聖母醫院院長等職。行醫濟世之外,也長期參與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公義,為台灣民主做出貢獻。
在1980年代,陳永興醫師無畏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出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228公義和平運動召集人,突破禁忌,開啟228平反的序幕。他也致力台灣文化運動與反對媒體壟斷,曾任《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並於2014年發起籌組《民報》,現擔任該報董事長。
陳永興醫師1950年在屏東糖廠出生,從小受家庭影響而養成反抗權威與關懷弱勢的意識。初中時即接觸《文星》、《自由中國》等雜誌,受到民主思潮的啟蒙。高中唸台南一中時,住進天主教耶穌會的「百達」宿舍,深受西班牙籍神父袁國柱的影響而關心原住民生活。後因讀《史懷哲傳記》而決定學醫,就讀高雄醫學院。
大學期間,陳永興曾認養三個孤兒,組織「百達山地服務團」到原住民部落服務,並在學校辦《南杏》、《高醫青年》等刊物。因批判國民黨控制思想與言論自由,差一點被退學。畢業後進入草創時期的台北市立療養院(現台北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擔任主治醫師,並參與葉英堃院長主持的全國精神醫療設施與人力調查研究。因而發起社會運動,探討醫療人權問題,呼籲立法院制訂《精神衛生法》,鼓勵學生從事精神醫療工作。
1983年,《台灣文藝》瀕臨停刊。陳永興本著對文學的熱誠與對台灣文化的關心,毅然接下社長重擔。為增加銷路,和夫人親自到台北車站等人潮聚集的地點擺攤推銷。在他努力之下,該雜誌從兩百個訂戶增加到二千個訂戶。1984年獲得「台美基金會」所頒社會服務獎,但將獎金一萬美元全數捐出,成立「台灣研究基金」,並透過「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廖述宗教授的協助,每年送四名台灣青年到美國進修,從事台灣研究並出版研究結果。
1986年,陳永興接任「台灣人權會」會長,並舉辦「二二八事件學術討論會」;1987年,與鄭南榕等人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由陳擔任會長,並負責撰寫第一份台灣人權報告書,到美國參眾兩院的聽證會做報告。其後,更結合宗教、文化、學術界社團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促成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在嘉義落成;歷經多年努力,二二八受難者終獲得賠償與平反;並促成2月28日頒訂為國定紀念日。在這過程中,陳永興經歷鎮暴部隊的威脅,險遭國民黨製造假台獨案逮捕,並付出遭台北醫學院不續聘的代價。
1990年3月,台灣學生發起「野百合學運」。陳永興呼應學生訴求,要求政府召開國是會議,並成功邀請廖述宗、張富美等海外學者返台與會。1992年,獲選國大代表,擔任民進黨黨團召集人,期間發起台北火車站前五天大型抗爭,成功擋下當時由國民黨馬英九主張的「委任直選制」,讓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深切體認「總統直選」的重要性,這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璀燦的一頁。
1992年,陳永興在黃信介力邀下,以拓荒與啟蒙為使命,參選花蓮縣長。落選後,繼續留在花蓮耕耘,1996年當選花蓮縣立委,獲得全國公益團體評選為傑出立法委員。後來因與黨主席許信良「大膽西進」理念不合,也厭惡人頭黨員及派系問題而退出民進黨。
此外,陳永興也擔任「台灣醫界聯盟」秘書長(會長是李鎮源院士),任內推動廢除刑法100條(這是台灣民主運動史另一項里程碑),並參與「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群策會」等團體的運作,為台灣的公共政策提出許多建言。他也是「陳文成基金會」創會董事,投入該基金會工作迄今已逾卅年,並成功推動台灣大學校方同意於校園設置陳文成紀念廣場。這些貢獻使他獲頒象徵台灣醫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
回顧近幾十年來的民主運動與社會運動,處處都可以看到陳永興的身影。他遠遠不只是一位精神科醫師,而是畢生推動文化、關懷人權的志工,為了公義而走上街頭,更為了理想而投身政治。長期以來,他默默耕耘,除了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造福社會之外,更對台灣的文化、人權與民主做出卓越貢獻。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今年頒予代表該會最高榮譽的「廖述宗教授紀念獎」,以肯定陳永興醫師的奉獻與成就,並表達敬意。
▲陳永興醫師因長期對台灣的文化、人權與民主做出卓越貢獻,獲頒2016年「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大家健康雜誌/提供)